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接地气”才能“得人气”

  • 发布时间:2015-07-10 06:34:3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7月4日,崂山区中韩街道华都社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回答着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位老太太叫马丽,今年75岁,原来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法学教授,有着40余年法律教学和工作经验。从去年12月,崂山区首个义务调解员司法工作室在中韩街道华都社区成立至今,“马丽工作室”成了左邻右舍的“法律顾问”,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兼有“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和“法律服务室”多种功能,大量居民之间的矛盾、居民与物业的矛盾由此得到沟通解决。

  以“马丽”命名的司法工作室仅仅是崂山区诸多“特色”司法工作室之一,也因其更“接地气”而更“得人气”。

  崂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优秀律师李霖也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霖工作室”。两年前,结合中韩街道居民构成复杂、流动人口较多、经营主体多样的特点, 崂山区司法部门变被动司法为主动上门,在中韩街道埠东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李霖律师工作室”,这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零距离”的法律服务。

  李霖告诉记者,工作室的建立为自己的人生又开启了一个新阵地。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她发挥专长与街道同志们一起承担起原街道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职能,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解释成群众能够听懂的话,组织了法律讲座50余次,接话接访1000余人次,调解、处理法律纠纷600余起,切实维护了辖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利益,实现“矛盾不出社区”的工作目标。同时,工作室在司法服务实践中积累了若干详实的工作档案,为摸清群众法律需求、积累基层服务经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农村社区受传统思想影响,在普法用法上一直都是难点。为此,崂山区司法部门发挥社区干部骨干具有较高威信、较好人缘的优势,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唐家庄社区探索以居民委员会委员兼社区调委会主任刘玉芝的姓氏命名成立“刘大姐工作室”。刘大姐从事调解多年,常年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自己多年实践和学习积累的法律常识,使一起起濒临激化和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迎刃而解,成为维护社区稳定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共调解纠纷40起、成功40起,其中重大疑难以及群体性纠纷5起,调解率达100%。刘大姐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生产、生活空间,真正发挥出民间司法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如今,在崂山,一间小小的特色司法工作室,将普法工作以群众更易接受的方式送到了群众身边,拉近了行政司法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在引导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上更加务实、更加有效。崂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崂山区社区特色司法工作室的探索实践为行政司法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才能实现司法行政职能向基层的有效延伸。摒弃说教、贴近群众,才能有效提升社区司法服务的效能。规范运行、完善机制,才能确保社区司法服务持续开展,有力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