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青山绿水辉映生态农业

  • 发布时间:2015-07-08 02:31:5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徐恒杰魏小兵肖克刘久锋

  6月24日至27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20多家40多名全国涉农媒体记者,走进了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兴仁县、兴义市、晴隆县,安顺市的龙宫镇桃子村、遵义县的枫香镇花茂村等村寨,开展了主题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走进贵州”采访活动。最后,采访团记者还在贵阳市参加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农业主题论坛并进行了相关采访活动。记者们看到了贵州省在坚守两条底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绿水青山为资源,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农业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绩,感受到贵州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经济振兴和富裕百姓的金山银山的美好前景。

  贵州的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4位,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贵州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为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4天行程1000多公里的“走村进寨”采访,涉农媒体记者发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已经或正在成为贵州省上下的共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行动。2014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启动了贵州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和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工作,2014年底,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了《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划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湿地保有量等在内的九条林业生态红线和9206万亩的红线管控区域。

  贵州多山,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大部分群众居住于林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林区的人民依山而居、伴林而存,积累了许多森林利用与管理的传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态文明观念。记者了解到,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的村寨都有神林、保寨林、圣山和神山,老百姓对古树大树都怀有深深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如苗、侗、布依族采用本民族语言记音、汉字记录的方式,把林政乡规、经济林木乡规、神山龙树保护乡规、造林育苗乡规和森林防火乡规等关于生态保护的条款、规约撰刻在石碑、木牌上,誊写在纸上,要求后代子孙遵守。这种世世代代积累的独特的生态保护文化,是贵州农民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源远流长的根基所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黔西南州山川秀丽、处处是景,有自然景观,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近几年来,该州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全州的茶叶、蔬菜、烤烟、甘蔗、薏仁米、油茶、草地畜牧业等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特色山区农业的基础上,该州建成了20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产值已达到31亿元。全州依托产业带建的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86家,资产总额59.05亿元。记者们在兴仁县了解到,当地已形成薏仁米产业带,发展加工企业、个体户达200多家,其中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企业6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兴仁县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薏仁米集散地,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

  晴隆县是贵州省贫困石漠化地区的典型,经过10多年的探索,找到了破解岩溶石漠化难题的“钥匙”,在政府推动下,组织农民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与扶贫开发、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晴隆模式”。预计今年底晴隆县羊存栏100万只,种植人工草地达50万亩,覆盖养羊农户2万户,专业种草农户3000户,就地解决就业人口10.35万人,使晴隆县50%的人口从事草地畜牧业并从中受益。

  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各成员媒体的记者们,最感兴趣的采访内容恐怕非贵州的美丽乡村莫属。记者们首先到达的是安顺市桃子村。该村位于5A级旅游景区龙宫核心区域内,距安顺市区2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村支书胡起洪热情地向记者们介绍,全村440户,总人口1778人,总耕地面积4000亩。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6元。近年来,在龙宫风景名胜区工管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村里按照农业生态观光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引进、村庄规划、产业调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等举措,投入5500多万元资金,有效推进了“四在农家(富、学、乐、美)·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寨”。如今的桃子村,已成为游客到龙宫旅游后休闲度假的第一选择。

  另一个美丽乡村,是习总书记前不久视察过的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这个村过去是贫困村,原来的村名叫“荒茅田”,近些年来,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改名为“花茂”,寓花繁叶茂之意。自2014年以来,该村被遵义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小康建设引领精准脱贫要求,统筹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根据遵义县确定的指标体系监测,该村小康实现程度由2012年的90.33%提升到2014年的97.62%;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到12607元;贫困人口预计2015年可减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2016年可全部脱贫。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花茂村已经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还有兴义市的纳灰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田园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民族村寨。“纳灰”是布依族语水田的意思。布依族是“水稻民族”,喜居水边,纳灰村是典型的布依族聚集地。距兴义市城区12公里,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6.8亩,共有9个村民组,485户,总人口2173人,主要居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731人,占总人口的33.6%。

  纳灰村民风古朴,垂柳依依,一棵千年古榕在村子中心十分醒目。一座座石桥横跨在纳灰河上,使峰林、古寨、古榕、古桥、八卦田、日月田、马蹄田和淳朴的民风联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天然山水长卷。纳灰村2006年被列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寨,近年来依靠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村民生活显著改善。

  采访期间,记者们深有感受的是,贵州出的农产品最低级别都是无公害的,这是其他省份很难做到的。贵州92.5%的土地是山,发展林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种植传统农作物。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愈来愈重视的时候,贵州的生态山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必将越来越显现出来,这是贵州在绿色化发展时代具备的一个先进条件。贵州的高速公路已经是四通八达,随着贵阳的高速铁路通向所有省会城市,贵州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青山绿水必将成为富裕农民奔向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