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打破刚性兑付才有真正的市场

  • 发布时间:2015-06-23 02:31:24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市场观察

  在金融领域刚性兑付似乎成为了常态,根本上,受伤的还是民众。大多数刚性兑付的最终直接兑付人是央行超额发行货币来稀释的,而超额发行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是由民众买单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风险的前提下,让违约事件自然发生,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从而强化市场纪律,消除市场扭曲。

  这已经不是潘功胜第一次阐述此观点了。去年3月23日他就曾经表示,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这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同时有利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完全赞同此观点。

  长期以来,在金融领域刚性兑付似乎成为了常态,直接原因是担心投资者“闹事”,影响到稳定。但根本上,受伤的还是民众。大多数刚性兑付的最终直接兑付人是央行超额发行货币来稀释的,而超额发行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是由百姓买单的。

  刚性兑付对市场的危害性最大,扭曲最为严重。一个完善完备、法制健全的金融市场,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完全责任:享受投资成功带来的所有红利回报,同时承担投资失败遭受的一切损失。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完善的市场。如果通过行政干预等力量介入,扭曲这个基本规律,破坏这个基本原理。那么,市场就不是真正的市场,投资者也将不是真正的投资者。最终如前面所述,百姓是最终的买单者,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享受投资回报是投资者的权力,而承担投资风险也是投资者的一种权力。只要投资回报与投资风险对称、如影随形、相辅相成,投资者所作出的任何一项投资都将会非常慎重。否则,享受回报,不承担风险,那么,投资者就会“闭眼”投资、盲目投资。就容易导致整个市场风险观念缺失,最终酿成长期大风险。

  除了政府息事宁人、维护稳定表面原因之外,深层次因素还在于体制机制问题。比如:大部分要求刚性兑付的项目和企业都姓“公”:公有单位、国有企业、国家政府项目等。特别是目前在金融企业里,大部分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即使不姓“公”,也有监管部门或者政府的信用背书等。一句话,政府行为过多插手的项目,国有金融企业发售的金融产品,投资者要求刚性兑付的最多。

  按理说,经营不景气导致的不能如期兑付情况,企业应该压力最大。但是,由于姓“公”,企业也没有压力。甚至一推六二五,推给了政府,政府最终还是要求银行等部门给予贷款解决等。根源在于这一切行为都是非市场化甚至是背离市场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看,去年到如今P2P网贷发生跑路事件不少,但是似乎没有什么刚性兑付,投资者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自己默默承担风险。根源在于是完全的市场行为,买者自负、风险自担,并且没有监管部门的信用背书。投资者既不能找政府,也不能找监管部门。只能吃一堑长一智,花钱买个风险教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如果所有投资行为都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就会大大提高,这对整个市场都有好处,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

  打破刚性兑付最核心的问题是让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最急迫的要做两件事情:首先,加快国企改革包括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步伐,推进混合所有制,国有股份较大幅度减持或者干脆全部退出,让所有企业特别是国企真正进入到市场里裸奔,取缔一切行政干预,自己承担一切市场行为后果。其次,对市场化的东西,不要急于过度监管,防止涉嫌信用背书。

  □余丰慧(金融工作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