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倾力构筑核与辐射安全防护伞

  • 发布时间:2015-06-15 06:35:34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特约通讯员 徐红 周航 报道

  在5月刚刚举行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中,医生们提醒,“市民如果到医院体检时,会照胸片,通常情况下不会照CT。市民不要主动要求去照CT,是否需要照要由医生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因为CT的辐射强度大于普通胸片。”体检时还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就是照胸片时尽量不要照射到非检查部位,如果照胸片,可以请医生提供帽子或面罩等保护品,避免颈部甲状腺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这种辐射属于人工辐射,是指除天然辐射源(存在于空气、土壤、岩石中的天然本底照射)外的装置产生的。

  安检仪、CT等均属于电离辐射范畴,同时我们生活中还会接触到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了宇宙射线以及由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辐射,除医疗诊断外,还有核能、工业放射、安全讯号及烟雾探测器、医疗仪器的消毒、考古学断代及行李检查等。电磁辐射属非电离辐射范畴,与电离辐射在作用机理方面是不同的,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本来就存在太阳黑子运动、闪电等影响地球电磁环境的天然电磁辐射源。非电离辐射包括了超声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人工电磁辐射源,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在方便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会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只要发射的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限值的要求就不必过分担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核技术被广泛应用,市民对核与辐射环境状况关注度更高,也更为敏感。面对新形势,重庆市核与辐射环境监管机构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并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多项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全市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辐射安全日常监管到位

  5月25日,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李萍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到轨道曾家岩站对车站安检仪运行进行了例行检查。“你注意到安检仪上那道黑色的铅帘没有,它具有保护作用。”李萍介绍,安检仪在检查物品时,红色指示灯会亮起,这时会有射线穿过被检查物品。“这个时候不要把手伸到铅帘里面去推拉物品,否则容易接受到不必要的附加辐射。由于剂量不高,所以对胶带而言也是安全的。”李萍表示,对于长期处于射线环境工作的专业人员,像医院做检测的医技人员以及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足够时间的休假,这是法规要求的。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不断建设,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网络质量,使得移动手机用户有了更好的上网体验,但是当市民身边的基站增多时,部分人心中又有一个疑问,“增加这么多基站,会不会增加很多辐射?”中国通信学会会员张学平教授形象地解释说,好比在一所学校里开大会,需要很大的声音才能让每个人都听清楚,而分成若干个班级上课,音量就会下降很多,每个人也能听得更加清楚。同样的道理,基站虽然增多,但每个基站的发射功率是降低了,实际通话质量反而提高了,对人身体的影响大小主要与发射功率有关,尤其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天线发射功率比以前更小。

  张学平教授说,“几个建在一起的基站功率实际上是矢量叠加,并非单纯的数量相加,因为手机是自动选择信号,所以在广场上或体育场进行大型节目表演时,附近所有基站满足不了现场手机通话的要求。通信公司通常会派出应急通信车到现场,临时增加移动通信系统容量,满足所有同时拨打手机的信号接入。”

  5月29日下午,记者跟随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专业工作人员来到渝中区的一处楼顶基站附近,用电磁辐射分析仪进行了现场实测,这些基站的设立均经过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基站的信号最强的区域是向外呈120度扇状分布的一个空间,在基站的正下方和后方,其电磁辐射影响极为有限。虽然裙楼上有基站,但是对楼内的人们而言,其影响是极其微小的,处于国家要求的限值标准之内,这些楼上的基站与路旁的基站呈网格状分布,保证了平时大家日常通讯。同时,基站功率由以前的几十瓦降到现在的十几瓦、几瓦,科技的进步让其运行更为安全可靠,另外电磁波能量在传播路径上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衰减的规律。打个比方,在1米时功率密度为0.04(W/㎡),那么增加1米到2米处功率密度大致为0.01(W/㎡),如果距离更远,那功率就更小了。

  张学平教授说,手机离基站很远为何能收到信号呢?是因为手机灵敏度很高,手机前端有个放大器,能把信号放大上千倍,所以即使信号很弱,也能收到信号。信号还喜欢“绕行”,可以解释我们的手机并非时时正对着基站而可以正常通话。“隧道或电梯中的信号覆盖则是通过漏泄电缆等特殊方式实现,电磁波能量不强,满足正常通话即可。”

  据了解,我市所有基站的设立严格遵循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再进行建设的原则,试运行后再进行验收,并接受环保部门的日常监管。

  辐射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我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共有1738家,射线装置共3171台,共有放射源2000余枚。放射源应用涉及到辐照加工、工业探伤、放射治疗、地质勘探、冶金、化工、电力以及科研教学等领域。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的辐射源单位按照规定的频次和技术程序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对发现的辐射安全隐患“零容忍”。2014年,按照重庆市环保局专项行动总体部署,我市开展了辐射源“四清四治”工作,对清查出的问题制定了分类整治方案,对涉及辐射安全隐患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解释,及时处理,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为建立完善辐射事故应急体系,我市制定了市、区(县)、企业三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辐射环境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将应急管理纳入环保日常管理工作中。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积极行动、有效应对,连续70余天昼夜不间断监测,共获取、报送了900余组监测数据,向国家核应急办和市委、市政府值班室报送《重庆市应对日本地震核应急监测快报》73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2014年,重庆市环保局、重庆机场集团联合举行国内首次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泄漏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全市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体系和应急设施,提升了处置核与辐射事故的能力。

  辐射监测能力全国领先

  自2004年以来,重庆先后争取到国家、地方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区县环保部门应急能力建设。十年来,市和区县两级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快发展。

  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从建站之初不足5人、办公及实验用房不足100平方米、仪器设备严重匮乏,逐步发展壮大到人员编制40人,业务办公用房2530平方米,配置有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高纯锗伽玛谱仪等价值3000多万元仪器设备222台(套)。建成省级核与辐射应急调度平台,包括了2个应急监测系统,能够同时应对全市2起辐射事故应急,能开展三大类35项辐射监测项目,监测能力迈入全国领先行列。

  同时,我市大力加强区县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先后有黔江、南川、大足、沙坪坝、彭水、江津等12个区县成立了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其中黔江、沙坪坝、涪陵、长寿、南川、大足6个区完成了辐射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辐射监测资质评审,具备了独立开展辐射监测工作的能力,市、区(县)两级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在2007、2008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被评为“优秀”;在2013年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中,我市获得优秀,名列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在2014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考核比赛中,我市总分排名第一,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受到环保部的通报表彰。此外,重庆市核与辐射环境监管机构还先后获得“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全国清查放射源专项行动先进集体”、“环保部核事故应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重庆市环保部门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继续加强辐射能力建设与环境监管,努力开创辐射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