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美国导弹防御之殇

  • 发布时间:2015-06-02 01:31:3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美国以其财力优势、技术优势,在全球反导方面一路遥遥领先。然而,这项“烧钱”的游戏并没有达到完美的预期,美国的一些反导系统反而成了军事活动中的“鸡肋”。请看科技日报特约专稿——

  近日,《洛杉矶时报》报道称,美国五角大楼耗资22亿美元研制的全球反导系统核心海基X波段雷达在夏威夷珍珠港停摆生锈,该系统计划于2005年列装,目前成为美国反导系统之殇。报道认为,美国反导计划在最近10年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此外,还至少有3个不成功项目。作为一个超级军事大国,美国的反导之路或许能给当前热衷于军备竞争的一些国家以警醒。

  反导之路一波三折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反导计划,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对抗阶段,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导弹防御系统便成为双方军备竞赛的重点。1976年,美国宣称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却开始了非核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与苏争夺战略优势,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1989年,老布什就任总统后,将该计划调整为“有限防御计划”,即“智能卵石”计划。苏联解体后,该计划随之搁浅。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于1993年5月宣布停止执行“星球大战计划”,取而代之的是“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该计划包括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由于对“技术和实用效能”缺乏“足够的信心”,克林顿还是于2000年9月宣布,暂不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东亚地区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美国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名,首先于1994年与韩国达成协议,开始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爱国者”导弹。此后,又说服韩国建造用于导弹防御的雷达基地。1998年,美国与日本达成协议,共同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近年来,随着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融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成为日本军事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美国一直企图暗中将台湾拉入其导弹防御体系。

  小布什时期,美国当局谋求建立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遂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本土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布什政府乘机加快了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2001年12月,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为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铺平了道路。随后,布什政府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了10余枚陆基拦截导弹,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4枚陆基拦截导弹,另有20枚“标准-3型”海基拦截导弹部署在3艘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军舰上,百余枚空基“高性能爱国者-3型”导弹部署在全球范围内,以拦截中短程弹道导弹。目前,美国共在日本、波兰、捷克等多个国家部署反导系统,涉及亚欧等10多个国家。

  在美国军方看来,为了提高拦截成功率,必须采取“多层次防御”,即在敌方导弹发射初始阶段、中间飞行阶段和最后阶段都部署拦截导弹。为此,美国研发出了多种型号、多种功能的反导系统,部署在本土及欧亚利益攸关国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主要作战目标是敌方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海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目的就是拦截潜射导弹;空基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最先进的反导系统,其列装后将取代陆基;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是TMD中关键性的一节,主要用来阻截远程战区级弹道导弹,目标是要在远处高空将导弹击落;“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海上防御系统,初期主要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处于中段飞行的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远期也将具有防御中远程、甚至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

  反导明星无奈搁浅

  美国引以为豪的“明日之星”——海基X波段雷达(SBX),曾经被政府寄予厚望,然而十年之后,该雷达并没有达到设计时所提出的要求,这种计划2005年投入使用的雷达到现在为止仍处于“有限的测试支持状态”,一年内有8个月在夏威夷珍珠港无所事事。这个浮动的巨型雷达已经成了一个价值22亿美元的废物。

  美国冷战时期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英国和格陵兰部署有雷达站或海军舰艇,上面安装有大型监控雷达,能够提供对敌方洲际导弹来袭的早期预警信息。但是这些雷达受到地球曲率影响,视距有限。同时不论是这些雷达还是卫星都无法对来袭导弹进行精确识别,判断它们是否具有威胁。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提出研发SBX雷达,使X波段雷达有足够的探测距离,能够对目标进行精确成像,从而可以分辨目标性质。克林顿政府最初计划建造最多9个X波段岸基雷达站,计划覆盖大西洋太平洋方向。

  2002年,由于小布什政府承诺2004年开始部署GMD,导弹防御局选择建造一个巨大的可移动的X波段雷达,取代上述的多个雷达站。当时计划将这个雷达部署到阿留申群岛,那里是监视朝鲜导弹的理想位置,同时如果需要,它也可被移动到其他地方。这个巨大的雷达长近400英尺,有26层楼高,重50000吨。

  美国当时对这个雷达的性能寄予厚望。2007年时,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说,“如果我们把它部署在切萨皮克湾,我们就能跟踪一个旧金山上空棒球大小的目标”。然而,后来有专家指出,由于地球曲率,SBX是不可能在2500英里的距离上看到这个棒球的,除非它处于旧金山上空870英里高空,或者更高。这个距离,比任何来袭的导弹可能飞行的高度都要高200英里,因此这毫无意义。

  尽管美国的反对方称SBX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但政府并没因此而停止研制和建设。过去十年,美国在反导系统上投下了100亿美元的赌注。由于该系统未经严格的成本和可行性分析,美国军方就匆忙对各种概念武器进行开发,最终导致“彻底失败”,其中包括耗资22亿美元的海基波段雷达、耗资53亿美元的空中激光武器、以及动能拦截导弹和多弹头杀伤武器等等。

  随着国防预算的削减,美国在改进反导系统方面捉襟见肘。为了弥补国防经费不足,美国不遗余力地四处推销反导产品,希望换取资金研发新产品。

  多重心理催生反导

  美国在建设反导系统方面有着多重复杂心理。作为超级军事大国,美国全球军事打击能力最强,但同时也是最怕别国打击的国家。为了确保本土绝对安全,美国已在本土和10余个国家建立起了导弹防御系统。

  首先,美国追求“绝对安全”。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本土从未遭受过入侵。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让美国遭受飞来横祸。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让美国感受到了危险的存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美国本土一直置身于战火之外,也使美国有一种特别敏感、特别脆弱的本土安全心理。导弹技术的发展,让美国有了遭受直接打击的可能,由此,“导弹防御”便成为美国历届政府的一块心病。

  其次,美国信赖“技术至上”。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技术决定一切”,他们高度依赖本国技术能力,认为只有美国的军事技术才能保证美国人民的安全。导弹防御系统就是这种理念指导下发展出来的用“子弹打中子弹”的高技术系统。军事专家指出,从技术上说,这一系统在实验中显现出了一定的有效性,但是否在实战中具有绝对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检验。

  再次,美国坚定“世界主导”。二战之后,主导世界成为美国的一种主流心理,但其实施并不顺畅。越战之后,这种心理有所收缩,“冷战”之后,又开始膨胀。在全球部署反导系统,也是这种“大盟主”心理所致。美国现在同多个国家结盟,并且都有一定的假想敌,而导弹防御系统针对的就是这些假想敌。然而,纵看历史,美国的敌友也是变来变去的,美国的打击对象,如诺列加、萨达姆、拉登等,也曾是美国的扶持对象。所以说,美国的全球反导配置,常常会变成“无用之功”,浪费了许多军事资源。

  作为世界超级军事大国,美国更应在主导和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凭借技术优势,挑起战争或支持代理人战争。正如军事专家所言,在导弹核武器时代,战争具有了威胁人类生存的意义,也只有依赖全人类的理智与合作才可能避免。在这样一个时代,与其增盾,不如减矛;与其备战,不如止战;与其追求一国绝对安全,不如追求全球集体安全。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