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能力学历哪个重要"是模糊是非界限的伪命题
- 发布时间:2015-05-11 14:4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闻背景:
安阳工学院本科生孙梦涛四年狂揽65证,4次奖学金,连续两年年级第一。此外,他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但要毕业的他投简历50余份无一回复。其学长有“秘诀”:考研去985院校,简历几乎“百发百中”。(5月10日《东方今报》)
资料图片
【这个话题为何成为热点?】“成功归于内在,失败归于外在”的心理作祟
这个话题为何能迅速蹿升为热点,也就在于迎合了当今在大学生饱和的状态下,许多人尤其是寒门学子、差校学生的心理,他们日益被社会阶层日益板结的流行论调所引导,把学历崇拜和歧视奉为成长路上最大的门槛。因为当遭遇现实的不如意,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转化为一种回避的无力吐槽。这种“成功归于内在,失败归于外在”的心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每次公考,竞争激烈,侥幸进了面试,却没考上的人,必会臆想考官不公;一次比赛或竞选,关键时刻自己落败,必会揣度挑刺程序的失当。【详细】
【文凭为什么一直很重要?】人才评价必须要有学历、证书这样具象、量化的工具
本质上,学历也是证的一种,有了研究生学历,就有一个硕士或者博士文凭证书,所以,质疑65个证书比不上研究生学历,事实上是在衡量哪个证书更具有含金量。其实,证书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学历也是如此。但是在人才的评价上,又必须要有证书、学历这样具象、量化的工具。毕竟,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考察一个人有无胜任工作的能力,不能完全靠口头的表述,而这时候,证书和学历就有了其作用。【详细】
【能力和学历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模糊了是非界限的伪命题
现实中,像“证霸”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且这种抱怨、牢骚像瘟疫一样传染,加剧了毕业生的焦虑情绪。大量事实证明,若没有真才实学,光凭一纸光鲜学历即使一时找到好工作,也不可能走远;若真有能力,即使没有名校学历,一时找不到称心工作,前途也不可限量。如果毕业生一味纠结于这个伪问题,而不去勇敢地直面现实,脚踏实地地努力,有百害无一利。
在就业异常惨烈和艰难的时代,“能力和学历哪个重要”的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唯文凭和血统论英雄的思维,从而放大“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媒体报道也好,社会争议也罢,都不能把一个伪问题推向舆论的前台,模糊了是非界限。【详细】
【定位一下自己算不算人才?】是否有着一颗敢于早日与社会接轨的勇气
求职其实说到底,可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缔结,我们在一味抱怨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求诸己,定位一下自己算不算人才;想想有没有什么核心的技能,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意义上的杂而不精;思考自己达到社会上该职位所要求具备的素质没有?曾看到一位资深HR的观察:银行录用一批新用工,那些能主动和人打招呼的学生,各方面条件一般;那些主动之外甚至爱开开玩笑的学生,条件很好;而那些沉默寡言、怯于交际的孩子,条件很差。尽管这可能只是他个人的一点解读,难免存在误差,但大体反映了由于家庭教育带来的性格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是否有一个乐观健康的心理,有一种主动交际的态度,有一颗敢于早日与社会接轨的勇气。试想,一个普通本科甚至民办高校的学生,如果能拥有丰厚且独到的社会实践经历,具备社会细分职业要求的技能与素养,再加上敏锐的信息意识、主动自荐,何愁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详细】
微言大义:
@Yammmms:之前我做招聘的时候,注重能力超过学历,如果他制作的简历匹配我的工作岗位,就算他是高中生我也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同时在面试的时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看他的沟通能力、个人规划如何?至于证,不在多而在是否匹配我的职位要求。
@雁壹飞:当你年纪轻轻就拿着辞职过三次的经历去应聘,大多数企业都不会要你。
@郭文斌:的确,有些企业是重视文凭超过能力,但企业认识一个员工,也会是从文凭开始的。
@Jack--niu:送你一句话共勉:毕业了,我们的大学才刚刚开始……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非名校出身的孙梦涛在抱怨学历歧视的同时,实际上也陷入了一种能力评价的误区——证书多就代表能力强。不要觉得有了几个证书就自大,也不要因为非名校出身而自卑,如今的人才市场看中的终究还是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学历和能力之间,做人与做事之间,充满哲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