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小额贷款模式调研:普惠金融的海南实践

  • 发布时间:2015-05-04 08:0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张磊 何伟 禹洋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我国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海南农业有着巨大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种植反季节瓜菜是海南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资金问题一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瓶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创新小额贷款模式,深受当地农民群众欢迎,在助农增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海南进行了调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广大农民能否增收致富是关键。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增收致富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不少农民渴望能够扩大生产、增加收入,但是缺少资金是阻碍他们提高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贷款难、融资难”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拖累着农民致富的脚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任务,这是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重要举措。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创新小额贷款模式,针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需要、农业的特点,在贷款产品、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上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发展路子,对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有借鉴意义。

  创新破解农民贷款难

  海南省是我国有名的热带岛屿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农业有着巨大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种植反季节瓜菜成为海南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资金问题却是阻碍农民增收的瓶颈。“那一年,因为缺少3000多元钱买化肥,收入少了两万多元钱。”海南省三亚市芒果种植户李亚新告诉记者。

  农民拿不到资金,是不是银行缺钱,或者农民不愿贷款呢?不是!海南当地金融从业人员说,很长时间里,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银行有钱,政府还有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支持,农民也急需贷款;但另一方面银行却不贷款,农民借不到钱。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贷款额度低,农业靠天吃饭,这两点导致给农民的小额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费力不讨好”,造成银行惜贷,农民难贷,贷款成本高、不及时。

  记者调查发现,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前,海南小额无抵押担保贷款已经发放了10多年,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但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以至于海南银行业“谈小色变”,没人愿意再碰农村小额贷款。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举步维艰,多年来几乎是原地踏步。

  三亚市北山村村民蓝志强告诉记者,在海南省农信社成立之前,像他这样既没有林权、也没有房产作抵押的农户,想要从银行贷款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像他一样的农民明知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和特色养殖销路好、价格高,却没钱及时扩大生产。

  为了打破农民小额贷款难这个瓶颈,2007年8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时任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要求农信社要把支持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农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要想把农村金融做好,既要懂金融,又得懂三农,需要跳出传统金融的束缚,按照农村的发展规律做金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农民小额贷款存在的弊端,海南省农信社着力解决审贷分离、贷不贷由银行决定,小额信贷高成本、高风险,农民信用担保不够等问题,大胆突破传统银行的习惯做法,对贷款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农民无抵押信用贷款,将贷款“审批权”“定价权”交给农民,进行贷前培训,实行贷后五包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也形成了具有海南特点的小额贷款模式。

  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奎岭村,村民莫水对记者说,小额贷款对农民增收致富作用很大,去年他向农信社贷了3万元,扩大冬瓜种植面积十几亩,一次赚了近15万元。现在村里一共有3个联保小组15户村民向农信社贷款,蔬菜种植已经小有名气,批发商上门收购,销路不愁。

  “一小通”小额贷款

  农民小额信贷难,难就难在银行与农民之间的互信问题。怎么从实际出发,使农民借得了款,还得了款,又使还款有切实保证。

  海南省农信社经过大量调研,从海南实际出发,对传统习惯的信贷担保方式进行改革,形成了“一小通”小额贷款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向农民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甩掉审贷分离、贷不贷完全由银行决定等“金融业内定律”,把贷款“审批权”和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实行贷前培训,贷后五包。

  “将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小额信贷处副处长莫敏介绍,是指2万元以下贷款,只要经农民自愿组成的5户联保小组同意,并且符合“四有四无”条件——有正常劳动能力、有正常自理能力、有生产项目、有固定居所,无不良诚信记录、无犯罪、无赌博、无吸毒,在经过不少于5次的贷前培训之后,无需其他抵押物,就可以在7日之内获得信用贷款,农信社无正当理由不能拒绝放贷。再次贷款还可以超过2万元限制,只要不违约,授信一般不低于10年,长期有效。

  “将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是指只要农民每月按时还息,到期按时还本,农信社就将利息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诚信奖励金退还给农民,这相当于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借贷行为取得较低的借款利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陈奎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户向农信社贷款,一般都是按月息千分之十二来签合同,如果农户每个月按时还款并在到期时按时还本,信用社就将利息的千分之三点九退给客户作为诚信奖励金,农户的实际月利息就是千分之八点一,属于农民负担得起的范畴。诚信奖励金制度大大提升了农民的还款积极性,这是海南农信社将不良贷款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法宝之一。

  除了农信社自身的改革,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多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都将小额贷款促农增收列入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2010年省政府出台《海南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农民小额贷款上升为政府战略,现在海南省的很多乡镇,1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能够享受全贴息。

  吴伟雄说,小额贷款的政府贴息,是“很划算”的事情。有人算过一笔账,政府每贴息1元钱,就能撬动44元的小额贷款。“小额信贷是政府的民生工程,它为农民带来的好处和创造的实际产值,远大于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贷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益和生活水平,同时开拓了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当“泥腿子”银行家

  “穿皮鞋到田里去给农民放贷款肯定做不好,‘泥腿子’银行家才能做好农村金融。”吴伟雄在博鳌亚洲论坛普惠金融分论坛上说。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的成功运作,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有一群业务素质较高,受农民欢迎的“泥腿子”银行家——基层小额信贷技术员。

  为了实地了解小额信贷技术员工作情况,记者同农信社的熊美果一起驱车两个多小时,翻过几座山头,来到了三亚市毛公山深处的抱安村。这里算得上是中国南海边最边远的村镇,村子所在的山头属于生态保护区,不能随意开垦农田,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011年,熊美果来到村里调查,根据村里情况,帮助村书记张永才确定成立养蜂合作社,并发放贷款组织村民养蜜蜂,改变了全村人几乎全靠生态补偿款过日子的状态。现在,合作社已经有50多个社员,带动村里100多户农民利用天然环境养蜂,还置办了一整套蜂蜜消毒、提纯和包装设备,生产成品蜂蜜。

  “村子离县城几十里山路,开车来回一趟少说也要半天时间,更别说骑电动车了,真没想到小熊会主动上门帮助找项目、放贷款,三两天就来一趟,跟农户聊天,还帮着干活儿。”张永才说,在村里人心里,小额信贷技术员就跟村干部一样。

  像熊美果这样的信贷员,农信社一共有540多名,几乎都是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组成了一支基层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服务上门。

  为了规范贷款行为,降低因信贷员人为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农信社在小额信贷技术员和贷款审批管理上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坚持贷款业务量与效益并重。

  “小额信贷技术员是贷款的直接发放人,手里掌握着几十万、上百万的贷款权,管理不严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海南省农信社微宣部负责人刘楠说。为此,海南省农信社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执行“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拿客户一分钱”的“三不”原则,禁止以金钱换贷款、以贷款吃拿卡要的现象。

  “一个业绩不错的小额信贷员违规收了400元‘感谢费’,第二天就托人送还了,时隔3年被举报后,还是被小额信贷总部处以1万元罚款。”三亚农商银行副主任申红光告诉记者,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岗前培训是抑制腐败放贷的关键,小额信贷员要形成“不想拿也不敢拿”的习惯。

  在贷款审批监管方面,海南省农信社联合社创立了“鱼咬尾”制度。对每一笔贷款,信贷员实行3至5人联保,A监督B,B监督C,C监督A,顺次监督,避免假名、借名贷款。信贷员既发放贷款,又要监督别人,同时也接受监督;分支经理对辖区所有信贷员的放贷行为负责,再上一道保护锁。

  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小额信贷总部副主任曾雪介绍,信贷员、监督员与分支经理按照60%、20%、20%的比例承担责任和贷款收益,信贷员的工资全部由电脑直接计算,并向所有员工公开。

  “鱼咬尾”制度听起来复杂,但实际上节约了贷款时间。“过去对一笔贷款申请,先是乡镇信贷员开会审核,再写报告到县里去审,这两道手续大概要走一个月,等贷款批下来,农忙也过去了,时间都荒废在走程序上。现在信贷技术员相互监督,简化了贷款程序。7天内农民就能拿到钱。”吴伟雄说。

  农村金融大有可为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询问一个问题:海南小额贷款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吴伟雄肯定地说:海南这些经验来自实践,也经受了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小额信贷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村发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市场规律,做赔本买卖。现在,我们的小额贷款业务不但不亏本,还能赚钱,因而它是可持续的。”

  据吴伟雄介绍,海南省农信社从2007年开始做农民小额贷款,当时亏损12.48亿元,到2014年为盈利11.3亿元,存款额从96亿元增长到988亿元,贷款从53亿元上升为662亿元,不良贷款率从88.2%下降为4.92%。海南省农信社脱去全国最后一家改制、最后一家挂牌、资产质量最差、历史包袱最重等多个“倒数第一”的帽子,成为海南省银行业中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大的银行,贷款覆盖海南省56.7%的农户,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要顺应市场规律,依照农村的发展实际设计产品和制度,就算没了政府贴息,农村小额贷款一样可以蓬勃发展,可以赚钱,农民小额贷款、农村金融大有可为。”吴伟雄说。

  通过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海南省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取得了农民、商户、政府和企业的信任,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小额信贷技术员黎锐告诉记者,她所服务的近百家农户,一提到存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农信社,在他们心中,农信社就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现在农信社凭借良好的信誉,吸引了许多大额存款、贷款业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2011年,海南省农信社挑起了在全省2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立标准物理网点的重担。2013年10月,农信社实现了空白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如今,海南省农信社拥有网点432个,遍及全省各个乡镇,自助服务终端已经遍布城区和农村。“事实证明,农村金融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谁先进来,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吴伟雄说。

  “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我们也有危机感。如果有一天政府贴息没有了,或者是有其他银行降低利率侵蚀我们的业务,农信社要有自己的优势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莫敏说。为此,海南省农信社苦练“内功”,深化改革,拓展金融业务,建立现代银行管理和运营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农信社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吴伟雄充满信心地说。他表示,海南省农信社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正不断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经济日报记者 张 磊 何 伟 禹 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