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做科研当既连“天线”又接“地气”

  • 发布时间:2015-05-04 03:35:0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姑妄之言

  “我们希望政府继续加大经费支持,帮助我们建立新的研究中心,把这个项目的研究深入下去。”

  “对创新的支持,政府部门有力度、有态度。但关键看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是依旧找政府要钱,埋头搞研究;还是在政府支持下向产业化发力,找市场要钱,形成良性循环。”

  这是日前西部一所高校项目专家与副省长的对话片段。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前,如何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热情倍受重视。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多项促进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但笔者在采访中常常发现,面对“科研”与“市场”,不少科研人员依旧习惯性地选择前者。

  前文中提到的研究项目,是生物材料领域的一项我国独有领先技术,可广泛用于骨骼等人体组织再生,在医学领域具有巨大前景。但尽管该技术原理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而且是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并获得世界科学界证实,可其产业化步伐却极缓慢。

  难道专家们真的如此“死板”,只知道“埋头”研究吗?笔者认为,在科研领域沉浸多年,专家们对其研究项目的市场价值、创新优势了然于心,但他们往往在手握成果面向“科研”与“市场”的选择中,习惯性地坚持科研至上。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在既有条件下、熟悉环境中继续科研,可能带来的学术生涯、学术地位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在陌生环境领域中“闯市场”,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及科研生涯的顾此失彼。

  这并非否认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但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是要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当前,仍需要学术界、科研界高度重视、反复倡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而不是学用“两张皮”。

  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效用,既连“天线”又接“地气”,就要求专家们既要学会要带着现实问题“进实验室”,更要懂得带着成熟方案、产品、技术“出实验室”,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当作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的“法宝”,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构想、思路。

  笔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上文中的我国独创的生物材料技术,尽管国际上目前仍没有形成相关任何产品。但去年起其关键技术已在荷兰一所实验室获得突破,并被一家美国医药企业收购,目前正在申请美国相关医药产品认证,并筹备推出产品。留给该技术“闯市场”的时间,已经非常急迫。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