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工人也要靠智慧工作

  • 发布时间:2015-05-01 04:27: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当人们还在惊讶这些荣誉与一名普通工人划上等号时,他又登上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领奖台,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红证书。他就是宝钢股份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

  从普通技校生,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军这个新时代知识型、创新型工人杰出代表,诠释了“行行出状元”的时代价值:不管岗位多小,只要不懈努力,都能成为行业中的标杆。

  倒垃圾“倒”出专利

  熟悉王军的人都知道,这个创新专家就是闲不住,喜欢问个“为什么”。

  1987年,王军从宝钢技工学校毕业,成为宝钢热轧厂精整分厂的一名剪刃组装工。那时,进了宝钢,等于捧上了“铁饭碗”。

  可王军不这么想。每天,他都早早赶到现场,不是忙着干活,就是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问着问着,他感受到,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会存有不合理,并增加生产时间和人力成本。“这给我的启示是,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可以优化的。”

  “创新无处不在,哪怕是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倒垃圾。”王军告诉记者,热轧吊装工业垃圾时,现场指挥人员通常要爬到两米多高的车顶上操作,既耗时又危险。注意到这一问题的王军,当即表示,“我来干!”此后3个月内,他运用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结构特点,实现了吊装中的自动脱钩,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危险。

  在王军眼中,创新从来不是社会精英、科学家的“专利”,它可以成为一线工人的“分内事”。他说:“原先我进宝钢股份热轧厂就担任班长,连自己在内8个人,一天4班32个人。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在这个岗位只需要3个人。大家在自己岗位上不断学习创新,就能成为技术进步的实践者、探索者乃至贡献者。这样,中国制造就会走向中国智造。”

  “工人不仅靠体力,更要靠智慧工作。”凭着这样的信念,工作近30年来,王军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及申请168项、宝钢技术秘密26项和PCT国际专利申请4项,在安全、环保等诸多领域,其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实践零失误

  “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过程中总会面临风险,但要进步,就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我每一次创新,都是带着必胜的信念尝试,做好惨败的准备。”

  说起自己的发明专利和最新成果,王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层流冷却技术研发就是他颇为得意的一项技术发明。就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效益,王军向记者简单地算了一笔账。“能提高0.8%的钢材成材率,还能节约水、电的消耗。以500万吨一年来计算,可以多增加4万吨成品材。”

  层流冷却的关键技术是个行业难题,王军接手这个项目时,大家曾有很大疑问,一位朋友也悄悄地对王军说:“兄弟啊,你怎么敢挑战这样的难题?这是世界级难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就有人在研究,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但王军胸有成竹,“我们经过系统理论化学习,有大量数据论证措施可行,而且这种论证能在现场试验,对现场质量控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现场设备是我们维护的,知道特性脾气,所以敢做。”

  “我们的研究项目前期一般都会有几年的准备期,当条件成熟后,才会全面展开。”王军表示,用专业化的手段去克服、规避风险,使之在实际应用中成熟稳定,技术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王军做事不仅认真,也带着几分谨慎,这种谨慎不是胆怯,是对科学技术的一种敬畏。“如果一项技术不成熟就全面推开,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第一步走得不好不会走第二步,这是在现场创新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此外,经济效益、安全因素也都要考虑其中。”

  全方位现场调研,采用风险最低的措施,从最简单的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去挑战更大的难题,克服了一个难题,就实现了一次飞跃和提升,这正是王军不断走向成功的“秘籍”。

  从个人创新到团队创新

  “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王军说,“是宝钢点亮了我,我愿意点亮更多的人。”

  王军还有一个头衔:热轧厂创新协会会长。2000年,在创新方面崭露头角的王军,被热轧厂领导委此重任,目的是将他这颗创新的“种子”播洒在职工中,不断开枝散叶,带动更多人走上创新道路。2008年,王军创新工作室成立,人员构成以一线工人为主。近几年,创新工作室培养出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

  对一些动手能力强、又肯动脑筋的技术型工人而言,对现场设备进行小改小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自己所做的以创新成果的方式表现出来。热轧厂精轧首席操作幸利军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困惑。2002年,幸利军首创的一项操作技术使用情况较好,可却不知如何申请专利。王军主动给予帮助,幸利军的思路很快被打开,拥有了多项专利技术。如今,他加入王军创新工作室,成为骨干力量。

  在同事方斌眼里,王军亦师亦友。方斌告诉记者,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就是在王军帮助下完成的,如今方斌也成长为宝钢小有名气的工人发明家。目前,在这个创新团队中有15名工人。不过,想要留在王军创新工作室,每人每年至少要有1项专利和1项技术秘密。对此,方斌觉得,达到这个要求“压力并不大”,因为在一线总能发现优化、改进的地方,大家也经常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寻找创新的灵感。

  在王军的影响带领下,热轧厂许多人走上了岗位创新道路,成为热轧厂推动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2014年,王军团队新增科研效益6603万元、专利申请数71.9件、专利效益1948万元、发明专利受理数35.35件、发明专利效益967万元、技术秘密认定数190.5项、技术秘密效益3775万元、合理化建议效益8232万元。

  “岗位创新和创新指导是我们志愿者一辈子追求的价值!”王军在宝钢第五届员工创新活动日发言稿中写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