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没有墙之大学"的愿望实现了吗?
- 发布时间:2015-04-28 18:36:4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张漫子)2015文化大数据与教育创新研讨会、中美文化论坛、移动互联网驱动教育变革高峰论坛、互联网+教师发展论坛……进入4月,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教育行业持续送来春风,在线教育主题论坛遍地生花,各路诸侯忙于“跑马圈地”,学术界实业界不亦乐乎。在线教育能否一一破解传统教育领域的师资问题、公平难题、新生挑战?“大学应是没有墙的”——在线教育是否越来越接近这一理想?
从师资布局到考评 在线教育锚定“没有墙的大学”
“我身边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存在课上‘吃不饱’的问题,”来自青海的大学生程煜翔说,“偶然的交流机会让我意识到边远地区大学生与一线城市重点大学学生的视野、思维、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无疑缩小了这个差距,使我们有机会接触高质量、符合需求的知识群,还可以向东部教师拜师请教。”
学生个性化的受教育需求与落后不均的教育资源配置间的矛盾无疑加厚了大学与大学、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围墙”,在线教育的发展为推倒这堵墙提供可能。
具体而言,针对大学生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需求,在线教育不仅提供知识的传授,还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责任,促进教育资源的低门槛、高效率的深度共享;另一方面,为拓宽教育界创客——教师其生产力的发挥空间,在线教育平台还拓展了线上“创课”、同业交流、师生对话等功能。
有教育专家表示,随着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热度攀升,在线教育平台还有望成为集“学”“问”“考”为一体的资格培训的一方试验田。
因材施教 在线教育为回归教育本质“开天窗”
无法实现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痛点,在工厂式的教育体系中其具体形式体现为机会不均等、参与不充分、互动不及时。
数据与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使来自学生的有效数据通过加工,助力师生群体决策?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梳理信息,建成有利于学生寻找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平台,提高分类的专业化、多样化,是在线教育的可为之处,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我们以前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是通过测试,通过卷子,通过答对试题的个数、知识点的个数得来的,然而这种评价机制是有缺陷的,”公众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勇说。
而今,在线教育平台可收集数据,借助ACTS学业评价技术,对学生进行集检测、评价、诊断、甄别、选拔、鉴定,分析每位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应用和能力倾向,以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实现个性化教育。
在线教育下一站 步入“铁人三项”赛还是做强“软”实力?
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家祥看来,互联网+教育即用教育的思维,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个人成长发展的规律,借助互联网技术为教育者提供质量与效率并重的教育,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虽然在线教育是将互联网的基因植入教育领域,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具有了移动化、宽带化、视频化以及社交化等特性,然而互联网教育核心还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内容,不仅包括讲义、练习题,包含基于新的载体以及新的内容制造方式,更借助平台倒逼传统教学过程和内容加速转型。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技术对教育的推动巨大,在线教育将给大学带来几大功能,既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知识的教育,如文字、历史等,这些是需要全人类知识归类性的总结,系统分析,也包括约定的认知;还有一类学习是关乎文明发展的,包括科学知识、沟通技术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有灵感、洞察力和想象力,还有相互讨论启发的机会等。不论是哪一类教育,都应成为在线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传承。
互联网观察家王冠雄建议,在线教育应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连接,在解放老师生产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家长满意度的同时做好保障。教育行业作为社会对从业者道德要求极高的行业,老师入驻需要审核、课件需要评论互动、整体需要诚信机制,不能误人子弟。各平台方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提供一系列科学可靠的标准、互动和担保机制。同时,互联网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教育公平,通过互联网抹平鸿沟,不论是大山高原的孩子还是城市摇篮中的孩子,都能足不出户平等享受名校一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