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国家级规划出台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 发布时间:2015-04-27 18:18:3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记者张辛欣 沈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27日由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将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是一些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工信部总工程师王黎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不断进步,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但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拯救濒危中药材,成为当务之急。
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等。
其次是中药材的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技术和标准不断提高。长久以来,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
为此,规划特别提出要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和质量。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全国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位于江西中部的樟树市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药都”称号,是中国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2014年,樟树市中药产值达300亿元人民币。
樟树市药业局局长聂六平认为,此次规划出台,下大力气在解决中药材科技创新、规范种植和加工标准等问题,对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对加大中药材的质量监管等很有必要。”
此外,在王黎明看来,规划还将促使中药材的流通体系逐步完善。让市场价格趋于合理稳定,更好服务社会生活。
受前几年中药材价格上涨,大量中药材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中药材市场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加之行业一些资金进入市场囤积药材,致使中药材市场价格不稳定。规划提出,建立反映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评价指标和办法,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建设优质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市场价格稳定。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说,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确保中药材市场供应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