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找到“一带一路”新发力点
- 发布时间:2015-04-24 08:31:57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74岁的肖云儒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为长期生活在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学者,能够从西安出发,重走丝绸之路既是夙愿,也是使命。肖云儒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作为年龄最大的团员,参与了这次由国内多家媒体举办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
沿着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后,一直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放眼四望,掠过眼前的大多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还有点缀于其间的绿洲。在乌兹别克斯坦大沙漠中一场颇具惊险的“油荒”,让肖云儒在内的团员们领教了丝路之难,生态之艰。“丝路是伟大的,在这条路上曾经创造过繁荣的经贸和灿烂的文化,如果在生态方面我们能够和中亚国家形成一个互动交流,那将是一件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大好事,毕竟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中亚一些国家在气候上相近,地貌上相似,具备这种合作的潜力和条件。”肖云儒说。
这种想法和愿景,正在有望成为现实。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陕西如何找准定位、主动融入,除了经济、外贸和文化之外,以林业为主导的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生态合作、生态互补、生态交融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力点。
复兴丝路: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
2100多年前开通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互通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也是一条通天下的林路。“我送茶叶你送汗血、我送牡丹你送核桃、我送陶瓷你送琉璃、我送丝绸你送石榴、我送金银你送球琳(美玉)、我送生漆你送胡瓜……”
这些农林产品的互通有无推动了中国古代林产品及加工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天长日久,丝绸之路本身也成了牡丹、芍药、石榴等植物的自然传播道路。
正是因为这些林产品的交换丰富了丝路沿线人民的生活,而交换的物种又促进了生态文化的传播。但同时,古丝绸之路也见证了楼兰古国等人类文明因生态变化而走向衰败的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区域林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的复苏,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和关注。”201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亚地区林业战略合作高级研讨会”上,这一观点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广泛认同。
“中亚地区和蒙古以及中国西北地区被划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伴随着干旱,土地的生产能力较差,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中亚林业官员艾克瑞·亚泽哲说道。
中亚五国领土面积总和大约有400多万平方公里,除一些大城市周围有成规模的绿洲外,崇山峻岭、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提到中亚的生态,不由得让人想起“咸海危机”。咸海形成于25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水位经年保持不变。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减小和湖水盐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1987年,咸海分成两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而到了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东咸海和西咸海。“咸海”其实已经不复存在,有专家预言,咸海将在15年内彻底消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咸海剧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一条本来是林产品之路、生态路的古丝绸之路,在千年的流变中被流沙所吞没,被戈壁所侵袭,变得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在丝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重建和复兴丝绸之路作为生态之路的任务重要而迫切。
绿色丝路:生态合作的陕西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林业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林业双边经济合作重要性日益突出。林业在国际政治议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球环境、乡村发展、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林业已经走出单一的木材生产时代,走向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成为政治、外交、经济、环境、主权等重要问题的结合体和全球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我省与中亚五国在生态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中亚属干旱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衰退严重。中亚五国对于荒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技术和项目需求旺盛,林果、食用油、花卉种苗等林产品进口量较大,动植物初级制品、丝制品产销量也相对较大。”陕西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与中亚地区的生态治理相比,我省近年来在“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战略规划下,绿色北进800里,三秦大地由黄变绿,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林权改革和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明显,林业产业发展迅速,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可以说在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因为这些成就,我省首次被列为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省份,成为全国治沙突出省份、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油用牡丹示范省。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由土走人退到人住土固的历史性变化。
基于以上因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陕西与中亚各国应携手共同加强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气候改善等领域的合作,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降低生态恶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危害;避免生物种的流失、外来生物种入侵危害、生物资源流失等问题发生。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把陕西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富裕、和谐、美丽的生态示范新起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大的战略框架和平台,可以说这个平台给各个行业都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机会,就看能不能抓住,怎么去抓。陕西林业提出要在生态方面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我觉得是大有可为的,是我省在丝路新起点建设上经济、商贸和文化之外的又一个有力抓手。但我们的生态合作不仅要面向中亚,也要面向西北,先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再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新丝路。”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说。
美丽丝路:构筑中亚的生态廊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仅为创造一个现代化、多方位、立体的新丝绸之路描绘了蓝图,也给沿线各国合作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围绕着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陕西林业主动融入、积极作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西北各省和中亚各国,正在从提升沿线生态功能、扩大生态产品生产贸易、生态科技开发、丰富生态文化旅游等四方面入手,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原则,制定了“一带两城三库百园千亿”为载体,以重大生态项目工程为支撑的陕西林业行动方案。
“一带”,即丝绸之路关中生态示范带:依托关中大地园林化战略,以西安、宝鸡、咸阳等8市30个县正在实施的“陕西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建设丝绸之路综合生态系统项目”为载体,加快关中百万亩森林、百万亩湿地建设,打造丝绸之路关中生态示范带,形成丝绸之路生态保护示范片区、千亿林产业示范片区、核心生态科技示范片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片区。
“两城”,即中哈(包括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生态科技城和中国大漠生态城。
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林苑——北塬新城建设中哈林业生态科技产业城。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生态合作,推动生态果业、生态草畜业、生态药材业、林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
中国大漠生态城,依托陕西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围绕生态保护与恢复,在榆林沙区规划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大漠生态城市,促进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科研、旅游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以此为平台,加强与沿线中亚国家和地区加强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治理与研究,开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沙治沙、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农林产品开发、生态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合作交流。
“三库”,指的是丝路暖温带植物资源库(中国暖温带森林文化博览园)、秦岭生物物种资源库(秦岭中央公园)和陕西高级食用油资源库(木本油料产业)。三库总投资约100多亿元,兼顾了宣传展示、科普教育、苗木繁育、科学研究、林业信息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将成为陕西宣传生态建设、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
“百园”建设以陕西100多个森林、湿地、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基地、生态教育及森林体验基地(详见附录)为载体,展示陕西生态建设,推动陕西生态旅游发展,从生态旅游、生态演艺、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生态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建成万顷苗木花卉基地,打造精品生态园区,兼具生态观光、专业科研培训和苗木繁育多重功能。
“千亿”(林业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幅度提高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30%以上,打造陕西千亿级林业产业集群。
在这个宏大的生态规划预期中,三年内,陕西林业将与丝绸之路沿线一些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起生态合作体系,广泛开展联合保护建设生态系统、林产品加工贸易、林业科技、森林旅游合作开发等方面合作交流,完成丝绸之路生态综合系统建设中国段项目。到2020年,新起点的“一带两城三库百园千亿”体系基本建成,互惠林产品贸易、共同研究合作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深入开展生态科技、法规、文化交流等高级合作模式基本形成。
届时,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丝绸之路将贯通中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屏障。(记者贺小巍通讯员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