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缘何现“奔私热”
- 发布时间:2015-04-22 05:24:03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奔私热”主要反映出公募行业自身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打破藩篱”,加快转型走出去,提升留住人才的能力
伴随股指攀高,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数字也创出新高。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4月21日,近1年来离职基金经理达232人,而去年同期仅为156人,同比增幅高达48.72%。其中多数辞职理由为个人创业或直接加盟私募,比如兴全基金的陈扬帆、华夏基金的赵星宇,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公募基金经理频频“奔私”?
牛市行情提供契机
除了创业理想、个人因素之外,“行情那么好,我想去奔私”,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的现实原因。
一名业内人士坦言,“过去在公募基金,即便产品净值翻番,投研人员也难以获得收益。如果碰到牛市,情况会更复杂,别人赚100%,你只赚了70%,你的排名就是在后二分之一,还有可能被扣钱。”
基金经理集中投奔私募,高额回报是诱因。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多数可充当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而按照一般阳光私募基金的管理办法,私募管理人能从基金投资的收益中提取约20%的回报,以20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来说,假设能够有10%的收益,仅此一项,管理人的年收入就高达4000万元,再加上1%的管理费收入,一个成功的私募管理者的月收入甚至比一般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年收入高。
放在更加宏观的公募行业发展视角看,“奔私热”主要反映出行业自身要实现长远发展,还必须“打破藩篱”,加快转型走出去,提升留住人才的能力。
一些“老公募”的看法很有参考性。曾经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王茹远认为,传统公募基金的调研方式、内部报告、答辩、入池、买卖约束等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结果是,越是流程严谨的大基金,投资业绩越赶不上趟。繁文缛节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资业绩的桎梏。
相比以往因基金公司内部考核压力、薪金待遇或权力斗争引起的基金经理离职潮,在这一波“奔私热”背后,是基金经理对身份认同的疑惑。民生加银基金前总经理俞岱曦一针见血地说,传统公募目前面临着规模增长的瓶颈。因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业务多样化的基金子公司和专户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公募基金公司的非公募业务加速拓展,公募业务的重要性有所调整,薪资标准相比金融行业其他工作优势有所减小。这也是很多人离职的原因。
“有人认为,公募基金离不开它的金融普惠属性,在风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诸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募业务发展,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公募基金也能在产品设计、内部管理、人才激励约束等方面更加灵活,发起式基金产品的推出、公募股权激励的试水,都说明行业发展潜力还很大。”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魏璐说。
并非皆大欢喜
私募基金固然有激励机制灵活等优势,但业绩并非“满堂红”。格上理财统计,阳光私募基金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17.39%,其中,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策略的阳光私募,2015年一季度平均收益达16.97%,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4.65%。
对于所谓的专业投资者来说,阳光私募这样的成绩单很难让人满意。“其实,私募跟其他与证券业务相关的公司一样,都得靠股市行情吃饭,目前阳光私募的收入主要依靠固定管理费和浮动业绩提成,其中浮动业绩提成是绝对大头。”一位小型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人员坦言,目前阳光私募基金公司超过1万家,绝大多数基金的业绩都不是很理想。
2014年是2010年以来最好年份,格上理财统计,传统股票策略的阳光私募基金在2014年平均收益率为31.40%,其中行业前10名产品收益率均超过110%。这样的成绩在公募基金产品中屡见不鲜。
从长期业绩表现看,私募基金业绩内部分化严重,与公募基金相比稳健性偏差。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诱人的“钱”景之外,私募更多采取合伙人机制,这不仅是利益的捆绑,更是文化的认同,公募基金应借鉴这些私募基金的优点,增加留住人才的筹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