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有真也有假
- 发布时间:2015-04-22 03:31:3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打破砂锅
“星星的孩子”是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称呼。现在全社会对“星星的孩子”的关怀越来越多。然而,有些人还不知道,一些病症与自闭症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请关注——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它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行为与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
去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其中1至14岁患者超200万,且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有些病症与自闭症相似
虽然现在人们对自闭症的重视增多了,但大多数人对自闭症的认识仍有所欠缺。烟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专家李蕴志说,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特征去分辨:对人缺乏目光对视和凝视,注意力涣散;患儿无论对人,还是对环境都不能建立通常的关系,自我封闭;约有三分之二的患儿有语言,三分之一的患儿终生缄默,但即使有语言的患儿,也很难自如使用达到正常沟通的目的。还有的患儿,会鹦鹉学舌似地模仿语言和刻板重复语言,这是孤独症患儿十分常见的语言障碍。另外,患儿兴趣范围狭窄,只对某些物体有特殊迷恋和依赖。“还有一部分患儿,生活中会表现出极好的机械记忆力,有的则刻板行为严重。”
李蕴志说,有许多病症的特征与自闭症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比如自闭症与多动症存差异。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行为兴奋、多动、孤僻、不合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但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干预,症状会渐渐减轻消失;虽然自闭症儿童有多动现象,但呆板动作、刻板的语言、强迫性、仪式性动作的出现率更高,而且这些症状多数不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其次,自闭症与听觉障碍有不同。听觉障碍儿童由于有听力损失,影响了说话的能力,但是他们有交往欲望,经过康复后,能结合手语进行正常的交往;而自闭症儿童一般无听力损失,发音器官功能正常,也可以说话,但主要是交往障碍,缺乏交往欲望。
另外,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也有不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有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但是在语言和认知能力方面发育正常,动作笨拙是该病的一个特征。较容易与自闭症混淆,鉴别要点是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没有明显的语言发育落后现象。
自闭症出现边缘性趋势
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许多学者认为自闭症的发病原因是“基因+环境”,基因累计、基因突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但与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自闭症有边缘化的趋势,出现了自闭症边缘化、印象自闭症。”李蕴志解释说,患儿的表现症状不像过去那么“经典”,有不少患儿也可以和人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但这种浅层次的交流维持不了多久;也可以和别人有对视,但也是短暂的对视;患儿往往也想和别的小朋友做游戏,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参与到游戏中。“像这种边缘化的趋势,更加让家长们难以分辨孩子到底是不是患了自闭症。所以,作为家长更要用心去发现。”
专家提醒到,生活中有这么几类孩子要格外注意,一种是特别好养、特别安静的孩子。譬如,6个月的婴儿还不会冲着妈妈笑;还有一种是难养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暴躁不安;有的孩子一抱就打挺,像根树棍似的;但有的孩子一抱就像一瘫泥,浑身没筋骨。
“上述这几类孩子,有可能患有自闭症。”专家提醒说,“0到6岁是自闭症患儿的最佳干预期,家长如果能够及早发现,早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恢复会达到理想效果。”
应重视自闭症康复机构建设
人们常说“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说,要体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自闭症患儿有着常人进不去的世界,需要身边的人不断呼唤,才会做出一点反应。专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在他们身边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要打开通往自闭症孩子心里的门,父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许多家长在面对自闭症的孩子时,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保护和包办代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李蕴志说,家长应配合教育机构,制定出可行的个性化长期训练计划。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进步,以鼓励为主,防止简单粗暴地对待患儿。
专家建议家长积极提升自己,学习培训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场景时刻对孩子进行培训。同时,父母要多寻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帮助。
据悉,我国已确诊孤独症患病人数在160万以上,未确诊人数应该在500万以上。目前,普通的学校不接受孤独症患儿,康复机构师资短缺,又无法接纳过多患儿。据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刘洪波透露,北京孤独症儿童发病率为630:1。但是,数据显示,北京市专门针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机构仅有十余家,康复教师200余名,有些患儿只能排队等待。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