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打造“第四代城市”典范
- 发布时间:2015-04-17 06:33:37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聚焦建邺创洽会”系列报道四
高起点规划,定位为生态绿色低碳的“花园城市”
高起点规划,定位为生态绿色低碳的“花园城市”
高速度推进,生态科技岛“脱胎换骨”形态初显高端产业引领,有望成南京经济新的增长极
作为南京唯一的一个整体开发的“江中明珠”,宁新合作投资建设的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
作为江苏-新加坡合作理事会框架下的旗舰项目,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以其高端化、国际化的定位,生态科技智慧产业的集聚,苏新两地合作开发的背景,被纳入南京市当前集中规划建设的十大功能板块,同时也被纳入苏新经贸合作重点推进项目。
如今,在省市高度关注、指导和全力推动下,建邺区正致力将生态科技岛打造成“新苏合作的新典范”,未来要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智慧科技江岛,一座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第四代城市典范”。
从规划建设之初,生态科技岛就被寄予了“迷你版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丽期望,生态、绿色、低碳也成了其开发关键词。
结合狭长的地貌特色,规划方案以“S形连续生态纽带”串接3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组团的巧妙布局,使未来江心洲上的小城,犹如点缀在绿岛中的颗颗宝石;滨江休闲带、游船码头、亲水广场将滨江岸线打造成为南京继秦淮河之后、而更具江天一色风貌的又一处标志性滨水休闲旅游功能区;轨道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充分利用等将使江心洲成为引领未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典范。
人车分流工程是生态科技岛实施的第四代城市生态交通体系试点项目,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先行推进“天空之城”等人车分流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出形象、见成效。该项目结合纬七路入岛枢纽改造,打造城市交通综合体,实现核心地区的人车分流。项目位于全岛中部,纬七路两侧地区,总投资约16亿人民币,集合停车、商业、公园、交通为一体。目前,“天空之城”项目正委托相关设计单位进行专题研究。用不了多久,这一“梦幻图景”有望在洲岛实现。
高速度推进,生态科技岛“脱胎换骨”形态初显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高速推进,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各项前期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这片原本偏居江心的小洲已经“脱胎换骨”,一座兼有现代化气息和“城市田园”恬静气质的全新洲岛形态初显。
漫步岛上,夹江大桥旁的新纬壹科技园展示中心即将开馆。旁边的江岛新天地正在进行内外装修,今年即将竣工开业。附近的产业园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基础及结构施工。“青奥森林公园”一期和“江心公园”建设已经完成,彰显出“野趣入城、城市田园”的风貌,也让岛上风光更加秀丽,绿意更加盎然。
岛上安置房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4年8月,一期安置房中东组团3000余套住房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目前西组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本月1日,二期安置房也已经正式开工。建成后,岛上所有居民全部可以得到妥善的原岛安置。
此外,滨江风光带及各项市政设施建设也均达到序时进度。目前已完成沿夹江侧12公里滨江风光带水利、景观工程建设;完成启动区8公里河道整治;完成核心区8条共约20公里市政道路建设并投入使用;大市政自来水、燃气顺利接入江心洲并投入使用,电力正在抓紧施工。
高端产业引领,有望成南京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样邀请了国内顶尖的产业发展研究机构——SICC(上海投资咨询公司)负责编制,并已经国内外产业规划专家评审通过。根据这一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科技岛的目标是要引领南京的产业升级,陆续引进高端产业人口7万人左右,建成后预计年税收贡献可达15—20亿元人民币。
为此,生态科技岛明确了拒绝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岛上将不会设置生产型厂房,突出以高端科技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生态开发建设,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把生态科技岛全力打造成为以生态科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最终形成一个国际化产业发展平台。
同时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生态科技岛将初步形成“3+1”的产业体系,即着力发展包括研发创新产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科技服务业,以及包括环保技术服务业、环境咨询服务业、环境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生态环保服务业,并配套发展包括科技中介服务业、旅游服务、商业、酒店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生态居住配套业的都市型服务业,及适度发展包括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业、生态农业休闲服务业的都市型农业。
产业定位明晰的生态科技岛,已吸引众多国际知名高新智慧和生态环保等类型企业的投资兴趣,并已与20余家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现正与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紧密联系和洽谈中。
目前,生态科技岛正积极申报和创建经济和生态体制协同改革试验区。作为南京规划的十大功能板块之一,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将被打造成为河西地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有望成为带动南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本报通讯员 董海兵 董兵 侯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