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大学生“当老板”还需精准扶

  • 发布时间:2015-04-15 05:32:0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连日来,多地政府提出含金量颇高的鼓励措施,助力大学生创业。随着大学生投身创业人数的迅速增加,税费减免、资金支持、场地物业、创业培训、导师辅导,甚至享受落户、廉租住房等优惠条件,几乎成为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的“标配”,但将创业热情转化为扎实的事业开端,大学生需要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支持—

  大学毕业开网店可获50万元贷款、大学生创业3年内减免相关税费、建立1亿元成长型大学生创业基金……连日来,内蒙古、福建泉州、浙江杭州等地接连出台含金量颇高的措施,助力大学生创业。这些措施,恰似为大学生创业开花结果的“及时雨”。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共有47.76万大学生投资创业,比2013年增长33.3%。

  专家表示,随着大学生创业的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其对解决就业压力、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但是,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要想真正创业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勤奋之外,更需要政府、学校、市场等多方面力量有力的托举。

  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

  鼓励创业,有促进就业的考虑,但更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高达749万人,加上此前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有了“当老板”的想法。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重点政策包括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等。

  然而有个问题需要厘清:鼓励创业,是否只是为了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权宜之计?

  “有促进就业的考虑,但更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匡校震认为。该中心发现有不少学生是放弃了别人眼里的好工作去创业。有关统计表明,毕业3年之后的学生创业率能够达到20%。同时,中心通过多年跟踪指导,发现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智力服务、创意设计、生态农业等创新型产业领域,符合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促进联盟创始人李根文曾指导过在市场上小有名气的“一起桌游吧”、“校联购”等创业团队。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在于对新兴消费群体的了解,成功的项目往往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更能满足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需求。他预计,随着更多学生离校创业或者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创业,未来的创业潮将会更热。

  理性选择创业路径

  想创业,大学生要弄清项目,练好内功。同时,社会也要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评价体系

  对于人、财、物资源并不丰厚的大学生而言,带领初创的企业在市场中存活,比找一个有稳定工资的工作难得多。项目选择、团队搭建、运营管理、客户维护,都是需要迈过的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做过统计,超过60%的受调查毕业生有创业意愿,但最后真正能够创业的不足4%,而其中绝大多数又没能成功走出孵化器、走向注册。

  创业到底有多难?北京一森博创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刘浩君深有感触。与记者见面那天,落座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一瓶免洗洗手液先洗了个手,才跟记者握手。“我曾经在握手环节就失去了客户。”这个大男孩并非一开始就心细如发,数次因为意想不到的细节失去订单后,刘浩君做出了不少改变。“创业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供货商选择、样机生产、公司财务都要自己跑。”

  “大多数能创业的学生都有专业、兴趣或者家庭背景的支持,但最根本的是学生自己。”正因如此,多年来李根文总会问想创业的大学生几个问题:创业项目是什么?团队如何搭建?资金如何解决?股份怎么分配?而大多数学生连第一个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少数能拿出商业计划书或是真正开店的学生,选择的项目也不一定理想。现在李根文正在指导的一个体育项目,有很好的盈利点,但创业学生就是找不到能够一起开发APP的技术人员。“总之,没有一帆风顺的。”李根文说,“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考验,只有那些内心强大、善于沟通、心态良好、领导力强的学生才能够坚持下来。”

  如何让学生知道是否适合创业?匡校震建议,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评价体系,最好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仅靠大学里的一两门课。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作用不是鼓励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帮助学生理性创业。有的学生经过创业教育了解开办企业的流程,坚定了创业的信心,也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创业,就像大浪淘沙一样,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想创业的,从而提高创业帮扶的精准度。

  政策保护创业热情

  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便利,今后急需的是针对创业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北京工业大学今年挂牌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但是大学生创业工作到底该怎么抓,答案不甚明朗。指导中心副主任陈佳楠坦言,“我自己没有办过企业,也就是帮他们理一理思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此困惑的并非北京工业大学一家。尽管鼓励创业已经是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受到高度重视,但学校工作与学生需要确有差距。比如,有老师认为学生们不缺资金,因为社会上多的是风投机构、天使资金,而创业学生却表示缺钱缺得厉害,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资金等等。对此,李根文建议,应成立专门的创业研究院,集合企业、资本、学校的力量,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如何指导创业,并在部分高校试点,实践出更有实效的创业帮扶政策。

  除了学校,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支持政策,能够帮助创业学生获得税费减免、资金支持、场地物业、创业培训、导师辅导,甚至享受落户、廉租住房等优惠条件。这几乎是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的“标配”。李根文承认这些政策大大方便了大学生创业,但似乎还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把创业的冲动转化为事业的开端。

  “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会抓住一切机会,百折不挠,一个项目行不通,会去找另外一个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导师刘永印认为,创业帮扶应针对这些学生,让他们坚定从头再来的信心,找到东山再起的路径,而这恰恰是当前创业帮扶的薄弱点。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