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座姓“青”的城市

  • 发布时间:2015-04-14 05:16: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清明节前,一场甘霖普降山东青州市。雨洗长空,放眼望去,城在绿中,人在林中,俯仰皆是让人心旷神怡的青绿色。青州之“青”,果然名副其实。近年来,青州市注重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故事广为传播。记者走进青州,探访这座千年古城如何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又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全民自觉行动。

  规划给大树“让路”

  走在青州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道路边的大树上挂着巴掌大的“身份证”,上面写着树种、树龄等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青州就开始进行古树保护,凡百年以上的树,园林局都会认证、挂牌、存档并定期养护。”青州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杨春富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青州对绿化的重视,已经不局限在古树了,只要是树都要保护。”

  在青州市范公亭路与草场街的交叉口,杨春富指着马路中间一棵枝繁叶茂的法桐介绍说:“这棵树有40多年树龄了,前几年,一家单位要在这条路上盖房子,因为大树妨碍施工想要伐掉,被制止了。这家单位负责人不死心,找到市领导说,不就是一棵树吗?伐掉再种呗。没想到这位领导却严肃地说,凡事讲个先来后到,这棵树立在这儿40多年了,肯定比你们单位‘早到’。大树也是城市的居民,见证了城市的成长,尊重树的居留权是城市文明的表现。依我看,让路的应该是你们。”这个故事在青州近乎家喻户晓。此后,当地政府更是专门制定了一条规定:新规划道路与现有大树发生冲突时,要给大树“让路”。

  古色古香的偶园街上,一棵古槐安详地伫立着。80多岁的王国香老人正在古槐下休息。“这棵树是看着我长大的,街上的店铺换了好几茬,老树一直还立在这儿,跟我小时候一样。去年五一节,我二姐从包头来探亲,老远看见这棵树就说,家乡还是记忆中的样子。”王国香说。

  2010年,一些房地产企业看中了青州云驼风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千方百计想在景区内开发房地产。为此,青州出台了《关于加强云驼风景区保护和管理的决议》,在风景区外划了一道红线,明确提出景区内不搞建设、不搞房地产开发,保住原生态的山地森林,果断拒绝了近20个开发项目。

  正是这一道道红线,使青州留住了“乡愁”,留住了“青”。

  “接力棒”届届相传

  青州市西南山区的王坟镇,近30年来历经了12任党委书记。但这12任干部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理念,始终坚守生态环境建设职责,把绿色接力棒传递至今。他们治山、治水、治路,把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了淌金流银的花果山,形成了如今“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梯田环绕”的立体生态模式。

  1987年1月,李家德来到王坟镇担任党委书记。当时,这个人均不足一亩田的山区小镇财力薄弱,增收是头等大事儿。这时,有人出主意:“咱眼前就守着一个金饭碗,靠山吃山,要发财,卖石材。”那年月,石料开采一度成为一些山区的支柱产业。王坟镇境内优质青石储量多达8亿立方米,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一些农民也眼红心跳跃跃欲试。“揭了山皮,早晚要饿肚皮。咱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李家德明确对开山卖石的发财捷径说“不”,以铁的手腕及时遏制了石料开采的势头。

  同时,他发现王坟镇的群众种植林果有基础。“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要想长远富,咱还得多栽树,荒山变青山,将来才不愁吃和穿。”于是,他组织群众栽树种果,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现任王坟镇党委书记陈湘颖告诉记者,绿色接力棒传到他手中,深感责任重大。山区生态脆弱,更要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将坚持“看住山、多栽树”的理念,为后人留下绿色遗产。

  “绿色接力棒”为王坟镇带来漫山遍野的碧树芳草,成为世代受益的“绿色银行”。目前,当地建成核桃、蜜桃、柿子、山楂、香椿等经济林基地7.8万亩,年产山楂系列制品8万吨,其他干鲜果品21万吨,年产值36亿元。现有果品深加工企业143家,其中山楂饼产量占全国份额的7成,并带动形成全国最大的山楂鲜果交易集散地。因为当地没有污染企业,水质、土壤、空气环境均未受到污染,成为许多投资者眼中的宝地,带动了现代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两项“无烟产业”的蓬勃发展。“美丽王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自驾游、近郊游、乡村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今天的王坟镇正怡然享用着绿水青山的丰厚回报。

  种树就是种历史

  刚下过雨,大田庄村村支书褚兴华一早就带领十几名村民到山上挖好了600个树坑。“山顶土层薄,只能种松树。树苗是镇上发的,村民出点力气。市里有政策,只要成活率高于85%,可以分两年领取每亩300元的补助,村民积极性都挺高。”褚兴华说。

  近年来,青州市提出“种树就是种文化”、“种树就是种历史”等理念,坚持全域绿化、全年造林,全力构建森林城市。他们采取“财政投入拨一点、项目建设加一点、社会参与添一点、市场运作引一点”的办法,做到了绿化投入多元化。采取以奖代补政策,对荒山绿化每亩补助300元、新建苗木基地每亩补助400元,连补两年。同时,通过推广荒山拍卖、承包、租赁等办法,进一步明晰林地、林木权属,调动社会各界造林、营林的积极性。

  认种认养是青州创新机制、倡导全民绿化的重要形式。参与者可采取捐资、投资、认养等方式,通过“成长树”“爱情树”“亲子树”“校友林”“青年林”“企业林”,以及机关单位包片等形式认种认养。目前,已有168个单位和个人缴纳认种认养费用135万余元,认种认养各类树木15030株,政府无偿发放各类绿化苗木24223棵,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据青州市林业站站长刁久新介绍,近年来,青州把宜林荒山作为绿化主战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上,确保每年荒山绿化超过5万亩。去年以来,青州市又投入资金1亿多元,新增绿化道路工程8条,新增街头绿地5块,新增绿地面积44.7万平方米,完成裸露土地绿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并见缝插绿地开展垂直绿化和庭院绿化等活动,让绿色向墙面、屋顶和空中发展,共提升完善单位庭院绿化210个,栽植各类攀援植物150万株。

  “目前,青州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54%,绿地率42.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34平方米。市民平均步行不到500米就能看到公园、绿地。”刁久新说。

  绿色骑行低碳减排

  除了青山碧水,青州还有一“绿”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由众多景区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公共自行车绿道网络。绿道正成为青州市靓丽的风景线。

  家住青州市城北的徐俊刚,每天一大早都要从家门口租辆公共自行车,骑行20分钟来到城南的东夷文化公园锻炼。公共自行车已成为青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根据青州市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52岁的徐俊刚骑公共自行车时间51476分钟,借车总次数达3006次。“在城区步行5分钟便可找到自行车站点,1小时内不花钱,2小时内只花一块钱,不用担心丢车,还有专人修车子,太方便了。”徐俊刚赞不绝口。

  青州公共自行车自2010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55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辆,日均骑行超3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85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33吨。公共自行车成为青州市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入山东省绿色循环示范项目。

  青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服务系统负责人胡智剑告诉记者,为了更加便捷服务,他们还开通了公共自行车网站、微信、微博等服务交流互动平台,市民还可在手机下载“智慧青州”APP程序,直接查询全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位置、可借还车桩数量等相关信息。

  青州在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同时,专门打造畅、洁、绿、美的自行车骑行绿道。目前在城区、近郊风景区已修建自行车绿道282.6公里。

  生态文明建设使青州古城焕发勃勃生机。“青州91万市民中约有100多个姓氏,但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姓,那就是‘青’。造绿、护绿、守绿,打造青山青水青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青州市主要负责人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