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临港“产城融合”探路新型城镇化

  • 发布时间:2015-04-14 02:29:5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程天赐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短短几年间,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上崛起一座现代产业新城。

  该区以“生态为基,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将城区、农村社区一起规划建设,走出一条“改造社区建新城,集约用地上项目,优化生态促发展,繁荣经济惠民生”的新型特色城镇化之路。产城融合、城中有山的山城水乡,承载起阡陌沧桑间的浓浓“乡愁”,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城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产城共兴”让进城农民家门口就业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所有农业转移人口是否穿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五件衣服’,是否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障权利,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指标。”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君师表示。为此,临港区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人口集聚,支撑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互促、融合发展。凭借依山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该区重点打造冶金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港口物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五大主导产业,并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着力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高的大项目。

  “企业越来越多,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元。”清泉河社区居民罗德明高兴地说。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孟祥勇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面向当地居民举办多次现场招聘会。今年正月初八举行的一场招聘会就提供3022个就业岗位。”数据显示,2014年该区新增城镇就业4800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余人,企业职工由开发区设立之初的2000人增加到3.5万人,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45%以上。

  “大生态”留住城镇化中浓浓“乡愁”

  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临港区坚持以人为本,社区选址、楼房设计、分配等环节完全由群众自己决定。拆迁还建中多出来的土地收益全部返还给村民,群众住楼房基本不掏钱,甚至还有结余,有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村民自愿、村委自主、片区指导、乡镇规划、管委融资、整村搬迁、先建后拆”的思路,使群众诚心支持城镇化建设,签订搬迁协议的户数达到99%以上。

  为增强群众对城镇化的归属感,该区把生态临港、美丽临港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实施“大水网、大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美丽的山城水乡。按照“库库相通、河河相连、雨洪利用、生态环保”的原则,全面推进现代水网建设。9处水网重点工程和50余处塘坝水井疏密有致;条条河道连接着城镇乡村,气韵灵动。新建、改造主次道路385公里,新增桥梁42座,“六纵八横”道路主框架日臻完善。规划25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在山水间拔地而起,企业科技孵化中心、城市综合体、文体广场、城市湿地公园、电影院、高级中学、人民医院、公交车站等公益设施,先后建成启用。所有新建社区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水而兴,沿河而建,一批商业、文化、乡村旅游项目悄然兴起。“山城水乡”韵味浓郁,“产城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