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黑土地情注北大荒
- 发布时间:2015-04-14 02:29:5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晋景翠本报记者刘伟林
黑龙江垦区大西江农场生产科科长老惠有四大“法宝”:一双沾满泥巴的农田鞋,一把陈旧卷尺,一个手电筒,一把小铁铲儿。这些是他每次下地查看生产工作必不可少的“老伙计”。在他的窗台上永远摆满玉米棒子、大豆秆子、农药罐子,书架上堆放着各种农业书籍、资料,书桌上是随时记录的小册子。
老惠名叫惠希滨,老惠其实并不老,只是从事了24年的农业生产工作,风吹日晒,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稍显沧桑。
2014年底,老惠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这是他20多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收获的最高荣誉,也是他把青春和热情洒向这片沃土的最好见证。
青春在田间地头扎根
数十年里,田间地头一直是惠希滨的“主阵地”。从农情统计到农业科长,从“泥腿子”到高级农艺师,不管职位、岗位怎么变化,他一直没有离开他心中的那片土地。
1991年,22岁的惠希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农场招聘,成为了一名农情统计,从那时起,他便一头扎在田间地头。1999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老惠被任命为大西江农场农业科科长,主抓农业生产工作。本来,他可以不必每天到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但他却坚持认为:“不走到田间地头,不和土地、作物打交道,怎么能让作物丰产、职工增收?”
20多年时间里,惠希滨行走在田埂的路程已经难以计数,早已对全场300多个大地块的具体位置、编号、面积熟记于心,哪块地适合种植何种作物,他张口就来。
多年来,惠希滨先后完成了大豆标准化示范农场建设、大豆高产创建万亩片、测土配方施肥等多个农业部级、国家级项目的创建和验收工作。他主持的优质高产大豆少免耕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工作,获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为农场增收635.7万元。
不断创新的“土专家”
“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杯水。”惠希滨时常这样鼓励自己。每年农忙时,他经常深入大田调查作物生长情况,收集资料数据。冬闲时候参加各种旱作培训、高产技术培训班,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沟通,先后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等多项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融合,实现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高产。
由于大西江农场地处黑龙江西北部,属于干旱缺水地区,旱作农业模式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通过技术实现保水保墒对于粮食增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惠希滨结合农场实际,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建立了“大豆垄上三行”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014年实现了大豆平均亩产418斤,最高亩产535斤。大西江农场的玉米高产又优质,近几年市场销售价始终比周边地区高,这都得益于良种良法的配套。惠希滨将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化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技术等集成组装成寒地玉米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2014年实现了玉米平均亩产1471斤,最高亩产1698斤,创造了农场历史最高记录。
绿色有机农业的守护者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老惠深知作为一名农业人,有责任保护好农场的生态环境,为垦区粮食生产的优质、高产贡献力量。早在2002年,他就主持开展了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农场土地全面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4万亩土地实现绿色食品认证,12.7万亩土地实现有机食品认证。
传统的工作经验无法解决突发灾害,遇上涝灾机车进不了地,无法播种,设计的农艺措施无法实施。惠希滨起早贪黑地奋战在地里,想各种方法应对,积极创新管理方法。通过大田生产数据收集分析,制定适合本地的增产措施。他心思缜密,在生产标准上抓的几乎近于苛刻,把农事操作规程的各项具体要求贯穿到田间作业始终,实现了机械作业与农艺措施融为一体。
老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北大荒精神,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农技推广工作优秀人员、科技进步奖等。这些奖项和成绩激励着他不断进步,同时也点缀着他深情耕耘的24载春秋。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