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勇闯埃博拉禁区的“战地记者”

  • 发布时间:2015-04-14 01:30:5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在第一现场

  “我军援利抗埃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并入驻SKD体育场”“诊疗中心建成彰显‘中国速度’”“中心确诊首例埃博拉病人”“三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透过各种媒体,我军首批援利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的消息,第一时间被公众了解,中国军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也让全世界知晓。

  自2014年10月首批援利医疗队组建以来,在前后66天的“抗埃”行动中,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宣传处的张远军,就以一名“战地记者”的姿态,扛着“长枪短炮”,和战友终日奔波于队伍的各个角落,持续与国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对接,刊播了550多篇新闻稿件,不断传递“中国军医好声音”。

  “利比里亚与国内有8小时的时差。在利比里亚,我的作息时间几乎全天候。白天拍摄采访,晚上写稿、编辑图像,到凌晨1点时,国内刚好早上9点上班。”已随医疗队回国的张远军,谈起这段“非常岁月”,难掩兴奋的表情:“我抓住这个时机,与媒体编辑记者沟通、传稿、修改,商量第二天或者下一步的报道选题,经常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几个小时后又奔赴新的采访现场。”

  今年38岁的张远军,高中毕业就参军入伍,当战士、当报道员,十余年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扛着摄像机投入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经历,铸就了一名军队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他告诉笔者:“在利比里亚的两个多月,我没睡几个囫囵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我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2014年12月23日,中国援利诊疗中心确诊了第一例“埃博拉”患者,随后接连收治了5名埃博拉确诊病人。按医疗队的制度,一天3次查房,每名队员每天只能进入“高毒”污染病区1次。在紧张的救治中,张远军发现队员们屡屡“犯规”: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进入病区,平均一名队员每天要进去两三次。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与队员有时在病房里一呆就是3个小时。

  “最让我难忘的,是儿科医生陈盛与队友救治5个月婴儿的10天10夜。5个月大的婴儿,在连续高热39摄氏度的情况下,生命维持了10天,已是‘奇迹’。”张远军回忆。

  看着疲惫不堪的医疗队员,张远军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与战友并肩战斗,到一线、到病房记录最珍贵的镜头!接连四次,张远军的请战都被医疗队领导驳回:“不行,这不安全,非医护人员不能进入病房!”张远军却不服气:“他们是军人,我也是军人;他们都能安全地出入污染区,我也一定能!” 2015年1月7日,毛青终于被说动,同意张远军在总护士长游建平的监督帮助下进入病房,成功拍下了救治埃博拉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在现场,身着11件防护装备的张远军,终于切身感受到队员们所形容的那种“难受”:汗水流进眼睛、湿透口罩,气味刺鼻,呼吸困难,嗓子又疼又痒,大脑不时出现“空白”。那天,他举着摄像机,在污染区拍摄、采访了两个多小时。

  凭借10多年的新闻从业阅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1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用3分35秒时长播出《抗击埃博拉病毒22天,3名患者病愈》的报道,全面展示了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的做法和成果。总政宣传部专门就这条新闻出了一期《军事新闻阅评》,称赞该报道“真切感人”“令人过目不忘”,并向全军新闻单位推荐学习。总政治部副主任殷方龙批示:“为树立军队好形象增添了正能量。”1月2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闻破例用3分55秒时长播出《抗埃手记:10个昼夜的生死相伴》,儿科医生陈盛面对镜头深情讲述救治埃博拉患儿的过程,中国军医的仁心大爱再一次令全社会动容!

  在他的推动下,新华国际视频开设专栏持续关注援利医疗队工作进展;《重庆日报》开设“抗击埃博拉——来自援利医疗队的报道”专栏,从周一至周五持续报道医疗队工作情况;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等也及时反映医疗队动态;由他牵头完成的《CHINA ETU》英文版宣传片,被送到路透社、欧洲新闻电视台等国际主流媒体刊播。“没有切身体会和独到思考,作品就不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打动不了读者和观众。战地记者要完成‘打胜仗’的任务,就不得不勇于‘冲锋陷阵’。” 张远军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