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社会需要这样“立地顶天”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5-04-14 01:30:3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教育改革·转型升级

  在企业挂职深入生产一线,体会将知识变为生产力的过程,教师发出“锻炼太有意义了”的感慨;在校企联合建立的创新中心里研发,在企业实践基地参与工程,学生笑着说“我的未来特别有希望”;把去学校授课作为每周必备日程,合作的科研项目即将投入十多亿元建厂生产,企业家真诚地说“这样的合作还将更多”……

  在河南许昌学院,这样的情景成为常态。

  在全国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高校面临同质化教育、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许昌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了“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全面参与、高校主动转型”的“许昌模式”。这种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良性互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双百工程” 打造校地合作样板间

  “我们公司与学院的合作,是双赢,不,是多赢。”许昌市花都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凯亮这样坚定地说。作为许昌市与许昌学院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首批挂职人员之一闫慧博士2013年底进入该公司挂职,任副总经理。

  园林专业教学与施工实践,需要建筑、结构学、土木、水利水电、气象土壤等各方面的知识。在闫慧博士挂职一年时间里,他参与主导了护城河、广场和幼儿园等多个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大大提升了他在对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企业的很多项目让我眼界大开,原来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校门到校门的思路完全被打破了。”闫慧说,“现在,在真正从头到尾做了工程项目后,理论知识有了支撑,教学有了底气。” 这学期,闫慧已经将企业施工实践中的案例融入了他的教学计划。

  从“双百工程”中获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教学,其实,教师所挂职的公司也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发展。“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支撑公司继续壮大的,是科技的力量。” 杨凯亮感慨,从2000年创办公司至今已有15年的历程,“闫博士来了,帮助我们把经验系统化,我也重新学习了前沿的科学进展。这是对我们技术实践的又一次指导,公司的发展也上了一个层次。”可喜的是,这次高校与企业的“联姻”,还促成了园林景观植物新品种“华都瑞雪”的问世,目前专利正在申请中。

  事实上,得益于“双百工程”的高校教师和企业还有很多。许昌市委组织部和许昌学院自2013年起联合组织实施校地共建的人才“双百工程”,5年内要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行业一线聘请100名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或科技顾问,许昌学院则派出100名中层干部和专家、教授、博士深入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双方每年互派20名左右。

  “我们的初衷,是通过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吸引一批来自企业兼具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教学和创建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服务。”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说。

  校企联动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样大规模的互动,受益的不只是企业和高校专家教师。由于教师会将实践经验带给学生,许昌学院培养出的学生更全面、更符合企业要求,也更具发展潜力。

  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应该怎样培养人才?

  近年来,许昌学院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的“许昌模式”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这是我们和企业共同编著的教材,可以说是国内高校道路桥梁工程专业里,针对公路养护方向的第一本专业教材。”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俊接受记者采访时,拿着“公路养护”一书,自信地介绍说。这本教材是土木学院和河南万里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如果公路上出现一条裂缝,怎么办?我们要求学生既要知道怎样处理,使用什么样的机器和材料,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教给学生这背后的原理、知识。”王俊的这一观点,代表了大部分许昌学院教职工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中一直坚持的教学思路。

  许昌学院院长陈建国认为,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课程结构对接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

  河南万里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孙东坡告诉记者,经过集团与许昌学院联合编制教材、设计培养计划的方式,不但缩短了学生到工程现场适应的时间,而且由于具备系统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有后劲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越走越宽。

  目前,该学院正在进行毕业考核模式改革,毕业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试,将毕业设计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论文和传统毕业设计,也可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预算,还能进行以实验室课题为基础的实验。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不能仅仅培养纯粹技能性、岗位指向较为单一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一些技术难题。”陈建国表示,学生的培养始终是许昌学院改革中的重点。“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构建起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

  顶层设计 华丽转身背后的改革经验

  在许昌学院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更多的是“激情”二字。这种激情不仅来源于学生,来源于教师和学院,也来自和许昌学院合作的各个企业。“我们把由‘双百工程’带来的合作看作一个开端,就像一把火苗,点燃各个方面的发展空间。”一位参与了“双百工程”的企业家这样比喻。

  “像这样的地校人才互动力度在我市历史上是空前的。”许昌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这样评价。“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这是我们‘许昌模式’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很多学校认为转型很难。而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更紧密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怎么能服务好呢?首先是地方政府能够把学校的发展纳入到整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把许昌学院和许昌的优势企业结合在一起。”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曾经这样评价许昌学院的发展转型过程。

  他说,“许昌模式”对河南乃至全国高校转型都有重要启示意义。许昌学院,这所长期以师范教育为主、举办本科教育仅13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逐渐从全国1999年以后专升本的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同质化教育、竞争力有限的尴尬局面中走出,实现了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华丽嬗变。

  这样的华丽转身,来的并不容易。在其背后,有着学校领导和地方政府的无数思考,这样的变革与跳跃,需要勇气与激情,更需要放眼未来的顶层设计。“面临转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过去的办学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在办学定位上,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遵循‘两个规律’,即必须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王清义这样感慨。

  成立行业学院,是许昌学院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一大特色。“除了要上人力资源的专业课外,我们还加入了发制品行业的很多专业课,还有机会进入公司实验室,参与行业论坛展会,有了更多接触行业的机会。”许昌学院瑞贝卡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大一的学生李玉洁说起话来笑颜如花,“我对行业很了解,我觉得未来特别有希望。”

  李玉洁所在的学院是许昌学院与中国发制品行业协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瑞贝卡学院,这是全国发制品行业唯一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行业学院。据许昌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元敏介绍,2015年,许昌学院的校企合作扩展到了多个层面。除瑞贝卡学院之外,还成立了电梯学院,路桥学院、汽车学院等行业学院也在积极筹建。目前。学校以行业学院为契机的校企合作育人的方法,正在向更深层面发展。

  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同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在超硬材料、建设工程低碳技术到发制品生产等领域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中,该校电气工程学院研制的高性能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控制器、拟变型电焊机、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等产品,实现产值1.2亿元;化学化工学院研制的药物中间体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开发了盐结晶、枕芯盐等新型产品,河南省盐业总公司在许昌投入5000万元建设的新型盐产品生产线即将投产。2014年,许昌学院获得的专利数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奋斗目标,做到了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办学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突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二是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的发展之路,积极创建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成立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突出办学定位的‘服务性’。”王清义这样总结几年来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经验。

  激情改革中,许昌学院为其他地方高校带来的启示,还将更多。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