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馅饼”变“陷阱”——“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 发布时间:2015-04-13 22:41:3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题:莫让“馅饼”变“陷阱”——“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记者余晓洁
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17.9万台;中国销售3.7万台,增幅58%,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0%。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2.5万台;中国销售5.6万台,增幅5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5%,其中中国本土企业销量为1.6万台。
一方面,中国“坐稳”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每万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30,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市场潜力巨大。
机器人革命对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来自机器人、自动化、信息领域的院士专家,国内外顶级机器人企业的掌门人,软硬件服务提供商逾300人,把13日在京召开的“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现场挤得爆满。
“狠抓可靠性、狠抓质量”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已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布局的主要方向,发达国家纷纷把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抢占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美国发布了国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计划,欧盟、日本、韩国也纷纷发布国家机器人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十大趋势报告预测,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将爆发式增长。”本次论坛主办方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认为,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伟大时期”。近年来,中国出现了机器人热潮,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从工业扩展到服务、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也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他指出,中国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扎实。“没有质量,没有可靠性,就没有市场。一台机器人,维修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还长,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有市场。所以要狠抓可靠性、狠抓质量,狠抓产业化,比产品和水平,扎扎实实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
“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警惕‘魔咒’”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机器人“王国”的后来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机器人产业线覆盖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公司市值已达354亿元,进入全球机器人行业前三甲,仅次于ABB和FANUC。
“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有约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约60家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500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今年预计会增加到800家。”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拥有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机器人产业颠覆了中国制造业过去数十年靠人口红利走“低成本、低端”的老路,机器人产业竞争力的立足点是品质和创新。中国企业尤其缺乏机器人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
如何防止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馅饼”沦为外国企业抢滩中国的“陷阱”?
“未来5年是机器人产业的‘洗牌’时间。”曲道奎说,“中国开放的市场对国内外所有企业的机会是均等的。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打破低端低质的‘魔咒’,防止在机器人等高端产业也陷入低端化。”
“不是人机竞争,而是人机共融”
机器人时代已经不可逆转地来临。机器人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机器人在多领域的应用,会造成大量失业么?
“人类发明机器人,代替人的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不是人离开了,是为了安全、高效,人看着机器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
王天然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机器人将向“即连即用”方向发展。“与人共融”是新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助手。“与人共融”,意味着同一自然空间内,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配合人的需求,学习人的技能,与人协调互补,确保人机物的安全。
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纯元认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是“人机共事”。具体来说,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机竞争”,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人机共存”,再到目前的“人机协作”,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人机共事”的新局面。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中心副主任乔红的团队长期开展机器人的“手”—“眼”—“脑”方面的研究。
“通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决策和精准控制自执行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机器人可能向更接近人、具有高度智能和自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人机应该具有协调发展、长期融合的趋势。”乔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