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华龙一号:一张中国创造的名片

  • 发布时间:2015-04-13 01:30:3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陈 瑜

  ■科技支撑中国品牌

  核电已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前不久,我国和阿根廷签署了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标志着我国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ACP1000)”成功出口到拉丁美洲。

  此前,我国已同意依托中核集团福清5、6号机组和中广核集团防城港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华龙一号”国内示范项目。

  历经十几年,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墙内墙外齐“绽放”。

  在中核集团副总经理吕华祥看来,一流的技术是我国参与国内、国际核电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1997年,中核集团核动力院老基地一栋办公楼的小屋里,十几个技术人员激烈讨论着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方案的主要参数,包括“157堆芯扩容到177堆芯”。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提出改变核反应堆堆芯容量的方案,意味着我国要开发真正属于自己的核电堆型:这就是ACP1000(1000兆瓦先进中国压水堆),也是“华龙一号”的雏形。

  与此同时,自2005年以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也在自主研发三代核电技术。

  2013年,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强强联手,进行多轮充分技术交流后,形成了“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

  2014年8月22日,方案通过了由43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该评审由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评审会上明确表示,“有了‘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意义重大”。

  对于“华龙一号”的三大技术特色,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继如数家珍:“177堆芯”“单堆布置”和“双层安全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具体来说,177组燃料组件方案可使发电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安全性;单堆布置使得“华龙一号”在厂址选择、电力需求、投资成本等条件上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型商用飞机的撞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的眼里,“华龙一号”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在安全性上达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核安全局提出的新核安全目标和需求,满足国际最高要求;二是采用的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成熟技术,降低了核电站在建设工期和质量上的风险。

  没有自己的核电技术,只能算核电大国,不能算核电强国。自主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是核工业人的梦想。“但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曲折而漫长。”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程慧平说。

  核工业是高科技领域,它接触世界前沿技术,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核工业又是保守决策领域,在安全和政治双重约束下容不得一点“万一”,论证风险、解决风险与创新并存,核工业的自主创新难度可想而知。

  “华龙一号”自主创新之路历经十余年,期间遇到了经济社会环境、体制、资金等重重障碍,光名字就改了三回。2011年,正当大家期待的国产百万千瓦级核电就要落地时,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了。当年3月16日,“国四条”出台,要求暂停所有在建核电项目,全国乃至全球核电面临着大调整。

  “中核集团的创新驱动机制有效推动了‘华龙一号’的研发进程。”吕华祥告诉记者,这首先体现在投入上。作为集团重点科技专项,“华龙一号”专项经费达7亿多元,在国家经费支持很少的前提下,企业自筹巨额经费支持项目研发,这在中核集团历史上还是首次。

  中核集团在2010年设立集团重大科技专项,从政策上给予了科研项目极大支持,对专项实施两总制管理,并给予了充分的配套条件和人员待遇保障。自专项设立以来,每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中要拨出4%支持科技研发。为真正实现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中核集团成立核动力事业板块,将集团分散在各处的核动力研发能力集中起来,不让其淹没于“核电产业”——以发电效益为驱动的产业模式中。

  中核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给“华龙一号”贴上“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中核集团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课题,与64家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117项合作,并已在海外市场开发的目标国进行专利布局。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是上下同心,全面协作,集智聚力的大喷涌。”邢继说。

  (科技日报北京4月12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