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什么有人花钱买照片

  • 发布时间:2015-04-10 00:32: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邢江  责任编辑:罗伯特

  邢江:您提到影像艺术品产业链,上面我们涉及了影像艺术品开发模式、众筹模式等,还有“影像艺术品银行模式”,比如在房地产领域的价值,怎么理解这种价值在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方面的功能?

  曾璜:很多影像艺术品商业模式正在逐渐出现,与房地产相关的模式就有两个。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开盘时,不少地产商举办高水平的摄影展,因空间是现成的,只需要赞助(也可购买或租借)策划高水平的艺术展,借助媒体报道吸引观众,看房子的顺便看展览,看展览的顺便看房子,还提升房地产的品位。还有,北京的侨福方草地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便引进了很多当代艺术品原作,摆放在购物中心各区域,被一些媒体称作“购物中心内的798”。其中有影像艺术品。在一间卫生间外,就挂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的著名作品《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原作。

  这样的运作,更靠近“影像艺术品银行”的模式。我们都很熟悉旅美摄影收藏“大咖”靳宏伟,曾举办过“原作100”和“175+175”等展览,其实他的收藏和运作模式就相当于一个“影像艺术品银行”,虽然他不是为了收藏的投资回报去做这些展览。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影易时代收藏策划的“中国摄影史上的名家名作原作收藏展”,香港某基金会“1894-1945日本在华影像采集”全国巡回展,著名藏家仝冰雪“叶景吕的一生”全球巡回展等,都是成熟的“影像艺术品银行”商业运作。有了藏品,也就等于有了资产,便可以开发展览、出版物等衍生品,进行借展租赁。由于国内金融产品滞后和风险防控的不足,影像艺术品还不完全具有融资、抵押等金融功能,但已经有拍卖公司为拓展业务,在香港成立财务公司,为藏家放款,以艺术品银行的方式运作艺术品。

  邢江:这些艺术品既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吸引观众,也就是吸引消费者,也可以作为地产商的固定资产。

  曾璜:是的,这种模式是影像艺术品与房地产合谋的一种模式,操作很简单,所需资金不大,成本不高。但这还不是“影像艺术品房地产模式”,举一个“大点”的例子。国内一名知名投资人联合一家投资基金在前两年花费一个多亿人民币在全世界购买影像艺术品,希望在北京建立“北京老照片博物馆”。我们知道,任何地产项目,在北京拿地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价钱也很高,私人地产项目更是这样,不过文化产业项目政府是支持的,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建其他博物馆可能拿不到地,但摄影博物馆有可能,因为不仅北京没有,全中国几乎都没有,

  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也在通过这样的模式,通过规划类似的博物馆美术馆项目,借助艺术品进入房地产领域。这些项目的购地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等美术馆建成后会发现,要填满这个空间需要更多资金。字画、瓷器怎么也要几十亿,现当代艺术也要几个亿。可是采购影像艺术品,1000万元便可以收藏很多国家博物馆级,甚至国际级的高品质原作,这样以小博大的效应开始为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2014年5月1日开馆的山东省淄博市云志艺术馆很有典型性。淄博市政府拿出一些土地作为文化产业用地,价格相对便宜,是原地价的20%。云志艺术馆占地2亩,仅土地成本就少花了200万元。开馆时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当代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风光摄影精品展》,展出了18位风光摄影家180幅摄影作品。随后,云志艺术馆便在北京拍卖市场购买了一批摄影原作,收藏的总费用大约100万元,就为了山东最重要的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投资人还在艺术馆里设立会所,将企业搬入艺术馆,完成了从工贸产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向,自己也从商人转变成了文化人,从摄影爱好者成为了影像艺术品藏家。对于房地产模式来说,摄影作品的价位相对较低,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种模式,在还没有摄影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省地级市都可以复制,甚至经济发展的县和镇也都开始使用。

  邢江: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想到影像艺术品与房地产结合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建设摄影博物馆、摄影展览馆以及其他与影像艺术品有关的地产项目,除了看重影像艺术品的杠杆效应外,也是在为这个产业链培育买家或收藏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同时,这些项目客观上也在促进公众对影像艺术品进行更多了解。

  曾璜:对于很多商人或者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来说,这是完成个人“由富到贵”转变的机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刘益谦投资上海龙美术馆,成为英国威廉王子到访之地。已经启动的宜昌摄影博物馆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老板是当地一名有实力的人士,爱好收藏,也爱好摄影。这两年生意做得不错,想盖一座大楼,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改建成宜昌摄影博物馆。这位老板将有机会成为长江流域影像史料和艺术品收藏最好的博物馆,还可能将收藏扩展到世界范围有关江河,有关水主题的影像艺术品。他其实运作了一个典型的“影像艺术品品牌模式”。

  邢江:了解了影像艺术品的产业链,也就理解了影像艺术品为什么有价,有人要了。有了这些完成或正在操作的项目,那么就可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市场。有了更多资金,便会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发展出多种金融产品,比如影像艺术品基金或信托产品。这个时候,就可以让给影像艺术品从个人资产的属性过渡到机构的金融资产了。

  曾璜: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或衍生品,作为资产,相对贵重,那么物流、仓储就要跟上,防御风险就需要保险产品的介入。如果有了保险,就需要跟进一个定价体系,因保险定价和拍卖市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给影像艺术品定价,需要有评估和认证,还要考虑储存条件、装裱工艺等问题。这样慢慢地就有了影像艺术品的衍生产业,但目前中国只有拍卖,有画廊,有少数基金,作为产业链,还需要评估、认证、保险、保管等环节,还有在信贷、融资、抵押、担保、保险等环节都可能出现创新的商业模式,很有发展空间。

  邢江:谈到基金,现在很多艺术品金融方面的文章提到艺术品基金,经常会讲到法国的熊皮基金和英国的铁路养老基金。前者是艺术品基金的鼻祖,1905年创立,融资购买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画作,回报很丰厚。后者的投资方式很特别,在70年代买入最贵、最好的作品,25年后艺术品转手,年均收益率达到了20%。与基金类似的金融产品是艺术品信托,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国内方面,涉及艺术品的公募和私募基金、信托产品也有几支相对有影响力的。据您了解,国内影像艺术品基金或信托产品有哪些呢?

  曾璜:我知道社会上已出现两个亿元规模和多个千万以上数量级的影像艺术品投资基金,香港和内地的多家基金会正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内容的影像艺术品,比如国外权威媒体报道香港的梦周文教基金会用超过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撰写《中国摄影史1892-1879》巨著所收藏的数千张原版照片,还在全球大肆收购各种各样的影像艺术品。前面提到的拟建北京老照片博物馆项目,背后也是基金运作,金额也超过1亿元。

  说到基金的运作模式,我们必须理解影像艺术品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复数真迹。一幅作品有10版或30版,每版都是原作,都是真迹。这样的金融产品“杠杆”很大,一张照片增值10%,而可能增加的总金额数就是10倍、30倍。对于基金公司、投资者投机者不仅可以利用杠杆效应,用很小的现金让资产增值,还可以把一件很昂贵的艺术品拆分成小份的股权,进行“股份制”的投资。不过,摄影作品有多个版数,每个版的价格不会很高,大多数不存在拆分的问题。

  邢江: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化,还有指数类金融产品。现在,雅昌有中国艺术品指数,分为综合指数、分类指数、景气指数、信息指数,主要针对国画和油画。摄影领域还没有一个指数,但现在有了排行榜,雅昌和华辰都有自己的排行榜,也算是让影像艺术品定价有了参照系。您怎么看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化的未来趋势?

  曾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艺术品投资肯定会成为家庭资产配置中很重要的部分,社会的“品味”将从购买“奢侈品”转向购置艺术品。根据成熟社会10%可动用资金配置艺术品和奢侈品的比例,这个资金是成百上千亿的规模。而影像艺术品又是艺术品投资领域里最好的一个品种,一来影像是20世纪最典型、最当代的艺术形态,二来用比较低的价格就可以收藏到顶级的影像艺术品。现在谁投1000万元,就可能成为中国最大最好的影像艺术品藏家,而在传统的收藏界不投十亿八亿都听不见响,只不过在产品设计中要遵循影像艺术品独有的特性和运作规律。

  在这个发展趋势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既懂摄影又懂金融的人才。就拿策展,是做成一个好看的展览,还是做成一个在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展览,这在金融市场上的回报是不一样的,可能是“打水漂玩”和艺术品金融资产大幅增值的区别。另外,影像艺术品产业链上需要专业人士,可是目前中国的摄影教育体系中只有成为摄影家或者艺术家的教育,而没有针对产业链其他各方面人才的教育。

  当然,在影像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趋势中,必须注意防止炒作泡沫,还有艺术品变现较慢等特性,需要风险控制。

  (中国特稿社供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