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米创优:让饭碗里装满优质粮——江苏优化稻米生产经营质量纪闻
- 发布时间:2015-04-08 08:46: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一篇有关高价“日标”大米的新闻评论,引起与会代表、委员和国家有关部门、省市领导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告诉记者,其间还发生了一场“苏米”与“日标”大米质量“擂台赛”。通过深入采访,记者也认识了江苏端好优质饭碗的“苏米创优行动”的意义。
米质创优,水到渠成“超日标”
如果不是媒体热炒国人高价购买“日标”大米的新闻,人们也许还不知道经济发达的江苏,居然还出产了一种超过日本安全标准的优质大米——南京“超日标”大米。价格虽然高出一般大米数倍,却只有那款“日米”售价的几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这种苏产大米经瑞士SGS权威检测机构检测,318项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304项的日本检测标准,综合品质也远远超过“日米”,打破“日标”大米安全标准最高的神话,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和热议。
由此引发的这场“擂台赛”,选取市场上正在销售的6种“苏米”和5种“日米”,由农业部和江苏省农科院检测机构,分别进行质量安全指标和理化食味指标测定,结果,“苏米”的无机砷、铅、镉等重金属含量甚至比“日米”还低。
6个“苏米”的食味值平均为75.83,5个“日米”的食味值平均为74.2。南京龙江宝地园社区口感食味现场品尝会上,28位随机抽选的社区居民,逐一品尝的结果是:“苏米”得票最高14票,“日米”得票最高12票。
三次去日本进修六年的王才林,是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他说,在近几年举办的几次全国优质食味品质大米评比中,夺得全国金奖的“苏米”,质量和口感超过了被定为参照品种的日本越光大米样品,其它各项技术指标不相上下。
江苏粳稻产能全国第二。省种子站专家说,近年来,为适应消费者对稻米品质与质量安全的需求,江苏粳稻育种由“高产”转向“高产优质”并重,并把食味品质作为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加大优质稻米的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
省农委作栽站站长邓建平介绍,优质“苏米”不逊于乃至优于“日米”并非偶然。2003年,江苏就将优质稻米放在16个主导产业之首,2006~2014年江苏共审定推广优质水稻品种104个,其中8个品种米质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2014年,江苏全省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3200万亩以上,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因此,优质“苏米”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供应沪、浙等地,并有一定数量出口日本、东盟等国家。
其实,类似的高标准优质“苏米”品种不止于这些,还为数众多。粳稻单产连续20年居全国水稻主产省之首的江苏,一直以来重视粮食生产,不仅端好自己的饭碗,实现发达省份的粮食总量基本自给,而且更加重视让饭碗里装上优质粮。
近年来,江苏着重在优化政策环境、优化品种品质、优化技术标准、优化物质投入、优化质量监管等方面,作出许多探索和努力,为包括“超日标”大米在内的优质稻米的生产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实招、妙招迭出。
生产创优,鱼米之乡“种生态”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繁写的“蘇”字由“草、水、鱼、禾”组成,表明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新石器时代便有稻作的苏南太湖地区,唐代生产的粳稻,就已成为王室贡品。杜甫在《后出塞》中言:“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但是,率先燃起乡镇工业星火,率先迈出城镇化步伐的苏南,也曾给人们带来生态环境被挤压的忧虑。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益观念,使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了“江苏还要不要鱼米之乡”“江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疑惑和争议。
因粮抛地、与粮争地的结果是,素有苏南“粮仓”美誉的苏州市,1994年至2003年,近10年工业以22%的年均增幅增长,耕地每年却以近10万亩的速度消失;据测算,全市GDP总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就要减少4000亩。
“苏湖熟、天下足”。鱼米之乡的鱼米不值钱了,“有钱不愁买不到粮”之论盛行。从四次大的粮食价涨价落,种难卖难,到后来各地兴起的缩粮扩经热潮,江苏和全国一样,也历经了多次种粮与缩粮的思想认识与结构调整波动。
农业占GDP份额仅为6%左右,但其粮食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稳定社会等多种功能不断强化和凸显。“鱼米之乡不能花钱跟人家买鱼米;千缩万缩,粮食面积不能缩!”江苏的同志始终保持清醒。
苏州的调查表明:1990年至2007年间的稻谷生产价值约为11.4亿元。但带来的生态功能价值却为50.3亿元。苏州为此出台包括确保100万亩优质水稻在内的“四个百万亩”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实施水稻生产的生态补偿政策。
随着人们的需求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加强,人们对稻米的需求,也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追求。优质稻米生产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安全与优质均有各自明确的规定。江苏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确保生产源头上的优质和安全。
稻米质量与耕地质量相关。2011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能够落到实处;2013年12月,江苏省农委和国土厅联合印发《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将《条例》细化落实。
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介绍说,近年来江苏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50万亩。省耕保站徐茂站长介绍,2005年以来,江苏在全省80个县(市、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亿亩次。
省耕保站提供的数据表明,江苏各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商品有机肥生产,有效消纳了农业有机废弃物。从2006年起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省级财政每吨补贴150元,累计推广200多万吨,实施面积1000多万亩。
为推动秸秆还田,2013年江苏省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秸秆还田补助标准,从每亩10元提高到20元,同时,对秸秆还田类机械实行全面补贴,有效提高了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实行绿肥种植以奖代补,是江苏提升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有效举措。从2007年起,在苏南地区实行绿肥种植以奖代补,每亩种植绿肥补助60元,累计实施规模100多万亩,提高了项目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
稻米质量与农业植保技术相关。近年来,江苏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物理防控技术,全省推广防虫网或无纺布20万亩以上;全省200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防效达90%左右,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四主推”农药使用占比90%。
稻米质量与农业投入品相关。江苏健全农资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水稻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加强质量监督抽查。至2014年底,江苏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49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2%。
稻米质量与产后加工和市场监管相关。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全省建设绿色食品水稻基地1257.82万亩,绿色食品大米348个,产量197万吨,占地470.65万亩。绿色、有机大米占比居全国前列。
机制创优,“苏米”全面提升
农业大包干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国际国内大市场,包括稻米在内的农产品规模和质量,都存在难以统一和标准化的问题。特别在水稻的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上,“扬州锣鼓各打各”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确保“苏米”创优,江苏在品种选育推广的机制创新上做足文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和种业企业组成的粳稻育种团队,先后育成一大批在全国粳稻种植区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
近年来,江苏农业更是兼顾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平均区试亩产650公斤以上,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粳稻品种中,江苏粳稻品种占到85%以上,稻米品质理化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的比例逐年上升。
“一家三四亩、散落七八处”。分散和小规模的小农生产方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稻米生产的质量统一和提升带来难题。江苏在持续加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的同时,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为优质稻米生产创造更新条件。
为适应和推进优质稻米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兴化市形成了10多种粮食稳产高产规模经营新模式,全市已成立创建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近200家、粮食农地股份合作社近百家、农机、植保合作社近200家,促进优质稻米生产。
为切实加快包括优质稻米在内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江苏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增效创建,逐年增加投入,省级资金从开始的20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亿元,部省扶持的万亩示范片达到1100多个。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以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稻米生产能力、实力、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优质稻米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又面临新难题。江苏将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优化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在南京市财政和农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南京艾津植保有限公司运用最新的设计农业理念,最高的稻米安全标准,最优的全程安全产业链,最佳的现代营销方案,生产出“超日标”大米,以每公斤52元的价格畅销高端市场。
在全程绿色植保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该公司选聘一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植保人才团队,选购一批具有长期推广应用价值的粮食作物施药高效机械,并携手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植保技术力量,成功地在南京和扬州实施了3万亩水稻病虫害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而市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尤为江苏优质稻米产后的绿色食品社会公信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测、包装有标识、信息可追溯”,为“苏米”创优行动,打上了一个终端安全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