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网络大红人“老树画画”就是他

  • 发布时间:2015-04-08 08:31:33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吴菲

  他的画上了羊年春晚。那夜,几亿人毫无准备地看到屏幕上莫文蔚冉冉唱起《当你老了》。

  那么美的诗、那么丑的戏服和莫姑娘的长腿,都没能夺了作为背景出现、那些水墨洇染清净小画的戏——花枝如瀑,人立风后,山巅水涯。

  他就是那个微博上画“花花草草”的老树。

  画画是突然的契机

  “老树画画”没有幼功。直到17岁到天津念大学,他才知道国画是怎么回事。那之前他是个潍坊大山里放学需要打猪草的野孩子,所有的美术阅历只限于春天麦地里小伙伴们一直放不够的那些风筝。直到1980年他到南开念中文。

  “大学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进了大学才系统开始了解那些东西,让你知道‘哇,世界很大,不是你那个村子’”。

  他的国画启蒙是在博物馆完成的。他临花鸟,也临山水。

  画到1986年画不下去。“画了人就夸你‘你这个画得太像齐白石了’,‘你画得太像谁谁谁了’,这不是骂你吗。你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况且那个时候也很快就有孩子,你得过日子。就这样放下,一直到2007年我才又开始画,正好中间隔了20年。”

  再拾起画笔是那年父亲癌症手术的前夜,生离死别突然降临自家人头上,生命感受一下子全有了。“虚无感。睡不好觉。于是,我找一支破毛笔头,瞎画一下,然后睡了两三个小时。手术完了以后挺好,一切都挺成功。过两天又看我画的那张纸,嗯,这个有意思,就画一个民国人物靠着一棵树。就这么画不就可以吗?从那以后就慢慢画起来,一直画到现在。”

  画画慢慢被人知道是因为微博

  画到慢慢被人知道,是又过4年,因为微博。第一次发画在微博上是2011年7月25日,为“温州动车事件”。也是不吐不快。“送别:为君奏一曲,此去天堂别坐车。”这是当日的题字。

  发完那张画就干别的去了,过半天回来一看吓一跳,“怎么这么多人反馈?!”

  老树天性不喜欢与人扎堆,被惊到后“甚至都想还要不要再干这个事儿”。“我更关心的是我自己想什么,我能不能把我的所想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别人怎么反应,有多少‘粉丝’,我很少注意到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没有意义。”

  最早画了很多时事,后来题材、风格转变,老树归因于“无力感”。

  “这跟我的职业困惑是同步的。我从1996年开始做摄影研究起,就极力推动纪实摄影。我很关心当代现实,尤其是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其关注度主要是由纪实摄影来推动的。但是做了这么多年之后,我有那种无力感——这么多摄影师,拍了那么多,那些人都很穷,都凭着自己这种理想、抱负。但拍完了又改变了多少?我就有时候特沮丧。”

  “既然不能改变对象、改变我们所说的社会和现实,那就改变自己。反躬自省,回到自己的内心来,解决好自己。”

  画画也在画出自己对大学的理想

  时人爱拿老树跟丰子恺作比较,老树却只认他们在趣味上相投。“民国那种恬淡安详、清新健朗,真是用胡兰成那句话——‘岁月静好’,我觉得是挺棒的”。

  老树与民国的相遇,机缘起于“谋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央财经大学教中文。1996年正式做摄影研究之前,先做了6年电影批评。那期间过日子主要靠给人做设计,然后1992年他又开始做出版。“1992年~2005年,做出版那十好几年就在民国期间的照片里泡着,过眼上百万张照片。”

  那时候老树还在高校当老师,“我就给学生说,我理想的大学没有这些大楼。你来报到的时候,隔一条河,船载以入。到山上去,每人刨一坑,在里头蹲着。每天都论道,论着论着就散了,有的就毕业了,云游去了,不知何所至。我理想的大学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画了好多画,好些人蹲在洞里,描述的就是我这个理想。每个人都蹲在洞里,露着半截,然后有杯茶,那是一种想象吧,但这个符号基本就定了。”

  自称性格里有很强的虚无感

  看过老树画画的人,没有人能忘掉他那些题字。

  老树直言爱古诗:“大学时到了唐宋诗和词这一块儿,正好赶上叶嘉滢先生去给我们当老师,她回国教的第一个班就是我们。写啊、吟诵这些,都受过很专业的训练。但近体诗我一直不太喜欢,我觉得它紧,太工了,过于刻意。”

  “但是唐以前的,比如六朝,特别是再往上溯汉赋尤其《诗经》,我一直说那像是地里到了春天像草一样自然就长出来的,很自由。像‘风雅颂’里的‘风’,那就是民歌啊,老百姓说的话。而且‘风’在整个《诗经》里占的量是最大的。那不就是白话吗?干吗你不能用白话说?我现在经常说的话——‘人间的事情,都能用人话说清楚’。而且白话也可以说古意。”

  “大江大河养气,小山小水疗心。一草一花一树,教人沉吟至今”。在老树看来,个人性情、性格、禀赋,老天爷、父母给的这东西,很重要。他也非常能接纳自己:“后来我画了很多东西,别人说‘你那个画有禅味’,之所以大家有这么一个理解,其实是我性格里有很强的虚无感。我很小就觉得,干什么都没意义,人将来都是要死的。年轻的时候不懂,后来看叔本华,尼采,人家说生活就是没意思,哦原来是这样,原来人家也像我这么想。突然觉得这个悲观很正常。”

  “这种虚无感强了以后,你对现实这种欲望就很少。意识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意味着你要自杀掉,或者你什么都不做。而是你进入老子讲的所谓‘无为’状态,你不是不做,你肯定在做,但可以无心于其所为,你可以不当回事。你做的时候很认真,至于做这个事的得、失,你并不看重。”

  (原载《北京青年报》)

  对话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您的画大家喜欢?

  老树:有心理的原因吧。比如大家都很燥,都很累,都很无聊,突然有个人看上去好像挺安详的。好多人说“看你的东西瞬间就安静下来了”。

  记者:那有没有一些平时涵养自己的方式,比如您喜欢读什么书,听什么音乐,喜欢做些什么事?

  老树:我觉得那些都是外在的。这几年,好几个人包括我的学生,他们遇上一些事儿,焦虑,找我穷聊,时常就是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所以这事逼着我认真想了想。最后我想到一个最朴素的方法——不管你做什么,不是说刻意地去学学画儿,去写字,途径可以不一样,但要有一个状态,我觉得应该是认真生活,对你做的事情要有敬意。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