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停伐转型,铭记历史性一刻

  • 发布时间:2015-04-07 10:30:21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绿色时报4月7日报道(记者 魏静) “顺山倒啦……”“哈腰挂呀,嘿呦!挺腰起呀,嘿呦!往前走呀,嘿呦……”3月19日,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伴着激扬的木工号子,一棵棵大树轰然倒下,一根根原木被运往贮木场。这是吉林省禁伐区域最后一次木材采伐作业。

  从4月1日开始,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将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轰鸣作响的油锯、悠长的伐木号子、林区公路络绎的运材车﹑堆满原木的贮木场……这些都将成为历史。

  集结号 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结束

  宝马林场伐木工人吴继祥,19岁就来到林业局工作,当了23年的伐木工人。最后一次启动手中的油锯,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早些年的林子密不透光,一眼看不出去,现在可采的大树越来越少。不采伐,保护资源,对子孙后代是有利的事儿。以后干啥还没想好,但林业局已经在帮我们找出路了。”吴继祥说。

  从4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吉林省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范围为除红石林业局外的天保工程区,包括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7个国有林业局,以及上营经营局、长白经营局、安图经营局、辉南经营局等4个森林经营局。

  这是吉林生态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结束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转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吉林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

  吉林省此次停伐的有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4.6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0%。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始终以木材生产为主,累计木材产量2.1亿立方米,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森林资源质量急剧下降,资源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平均每公顷木材蓄积量仅为134立方米,与开发初期相比,下降了56.3%。现有林分中,大径级木材比例不到10%,红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比例不到7%。

  要促进森林的恢复性增长,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停止采伐。

  2015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断——从今年起,我国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通过停伐,使天然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为国土生态安全打好基础。

  自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年木材产量调减到195万立方米,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又进一步调减到每年117.5万立方米,仅相当于工程实施前的1/3左右。从今年4月1日起,吉林省除红石林业局之外的重点国有林区将全面实行封山育林。

  大转型 从森林采伐到生态保护的转变

  一大早,露水河林业局清水河零点管护站的管护员高月军已经穿行在森林中,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负责500多公顷的森林管护任务,每天要行走几十里地。他说:“听说要停伐了,以后更得好好看着林子了。以前采伐,老百姓能到林班捡采伐剩余物回家做烧柴。现在不采伐了,没有烧柴可捡了,更得仔细看着,别有盗伐林木做烧柴的。”

  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后,林业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林业最基层的管护员,意识到了停伐后生态保护任务的加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强调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与恢复。

  停伐范围内的各国有林业局和森林经营局,都在积极转变观念,准备加大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力度。

  白河林业局党委书记荆彦林说:“我们的观念,从砍树转为看(kān)树和看(kàn)树。一方面为国家和人民看守保护森林,一方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露水河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为标志,企业生产职能全面转向资源管护、森林培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以资源管育为主的新型生产组织体系,调整林业生产组织结构,创新森林经营机制,实施中长期周期性森林抚育经营规划。

  事实上,吉林省此前已经为停伐做了准备。

  在国家天保补助资金的扶持下,吉林省国有林业局积极发展接续产业,竭力摆脱独木支撑的格局。近年来,吉林省利用天保政策一次性安置林业企业富余职工13.5万人,通过承担森林资源管护和抚育任务实现2万多名职工转岗,全省国有林业局职工全额参加了养老保险。2005年的国有森工企业改革中,逐步剥离木材加工、运输、流通等辅业,已经剥离企业201个,移交学校102所。

  为配合停伐,目前,吉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生态修复全面展开。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共投资9420万元,完成了长白山环区路修复110公里、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裸露山体修复11.4万平方米。中部农防林建设工程,省林业厅对未来20年农防林更新进行了系统谋划,今年启动新一轮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计划利用10年时间,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屏障。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拟利用5年时间,以荒漠化土地治理为主线,通过大力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显著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吉林省林科院研究员任军说:“长白山林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此次停伐,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空气、森林防护等8项生态服务功能都将大大增强。根据2012年省林科院的评估结果推算,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347.9万公顷林地,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将有可能超过2000亿元。吉林省的停伐,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吉林省和全国的生态安全,对周边国家的生态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干点啥 不砍大木头之后的出路

  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带动15户职工创业,年产木耳100万袋。职工管恩平当了28年的伐木工人,工资不到2000元,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收入3600元。对于停伐,合作社的职工们都认为是好事,但他们心里也有隐隐的担忧。合作社的管理者、光明林场职工王爱元说:“停伐之后,如果伐区剩余物没有了,就不能用木头培育木耳了。我们正研究改用秸秆等来培植,但是这样一来,成本就会提高很多。”

  当握了多年的油锯成为纪念品,当停伐的最后期限临近,林业职工们的心中,还是会有迷茫和失落:不能砍大木头了,我们能做些什么?生活如何保障?从靠森林养人到通过更好地保护生态来养人,这条路应该怎么走?

  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说,推动国家天然林商业性停伐的政策顺利落地,主要依靠两条:一是国家通过天保工程进一步提高对森工企业和林区群众的生态补偿力度,进行一定强度的“输血”;二是通过政策组合拳,帮助森工企业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样就会推动森工企业从根本上不依赖木材过活。从长远看,“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白河林业局黄松蒲林场工会主席戴伟提前考虑停伐后的生存问题,办起了家庭旅馆,并带动30多户职工一起开设家庭旅馆,成立森林旅游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服务标准,使职工的收入增长一倍以上。

  露水河林业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开发、苗木花卉培育、石材开发、油品市场化经营等项目的稳步发展,推动了林业局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停伐后职工的安置,他们结合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拓展企业增收渠道,妥善分流富余员工;同时,通过森林管护、营造林、基础保障3个渠道吸纳富余职工,依托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就业指导3个环节提高择业能力,确保职工有岗位。

  吉林森工集团积极为停伐做准备,主动走上了从单纯开发木材资源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特别是非林非木资源,通过非林产业反哺林业的转型升级之路。2014年木材收入仅占集团总收入的11%,木材进口加工、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成为企业发展的顶梁柱。2013年开始,吉林森工从非林产业子公司的净利润中累计提取3300万元的生态建设基金,用于所辖林区的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环境绿化建设。

  长白山森工集团突出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和中药材产业,1万公顷野山参、7000公顷中药材基地建设进展迅速。停伐后,长白山森工集团将积极抓好重点国有林业改革,以保护天然林为重点,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把森林经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替代木材生产的六大接续产业:生态绿化苗木产业、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珍贵树种培育产业、林地林下经济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森林矿泉水产业。

  吉林省林业厅积极引导各林业局发展替代产业,全省林下经济、林特资源加工、森林旅游逆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亮点纷呈,成为林业职工和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