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外借能人“肥”了自家田

  • 发布时间:2015-03-31 04:32:1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吴晋斌文/图

  编者按:日前,农业部启动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试点,希望使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山西祁县西六支农民专业合作社边探索边前行,不但在为社员谋取土地经营权入股收益的增值上大胆创新,还在提高社员工资性收入上探索了盈利新空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轻轻地把土坷垃拨弄到一旁,试了两次,确定没有能刮破塑料膜的障碍物后,掀开大棚,赵成刚的脸由紧张变成了骄傲,向记者展示正在生长的西瓜苗:“陕西的老孙种了一辈子西瓜,就没有老孙玩不了的品种,这是早熟品种,六月份就能上市。”言谈举止“泄漏”了赵成刚对土地的爱与希望。

  3月18日,地处山西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祁县西六支村乍暖还寒,但是西六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28个日光温室、228个拱棚里已经是一片农忙的景象。

  赵成刚是乔家大院所在的东观镇上的人,有着20年的贩卖西瓜阅历——“几千亩地的西瓜,我连祁县城都不用出,几个电话就卖出去了。”赵成刚和他的合伙人陕西籍农民孙忠发都不是西六支合作社的社员,今年承包了合作社的69个拱棚、投资35万元种西瓜。

  土地、市场、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跨界再组合意味着什么?

  西六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武德杰说,今年只收他们个成本费,目的是让他们给我们示范引领一下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转换一下我们社员的经营理念,调整一下内力调不动的产业结构。

  成立六年来,西六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方式上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有序引导辖区农民流转土地,大力推动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实施更加灵活的成员制度,让外出打工者安享权益,无牵挂打工,让留守者有了工资性收入和提成式奖金收入。这次探索的目的是引导销售、技术等外来社会精英与本社农户向着利益共同体发展,通过生产要素的再优化配置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风险,寻求增长的新空间。

  1

  流转收入

  400斤小麦折合520元

  祁县有三个大的玻璃厂,玻璃制品远销欧美。其中一个玻璃厂就是西六支村里的能人李杰诚经营的。村里的年轻劳力到李杰诚厂里打工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给村民带来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也有一个副作用:村里人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处在传统种植水平,有的甚至是春天随便种进去、秋天抽空收进来的撂荒式耕作。

  2009年5月,在李杰诚的动议下,西六支村的两个村民小组,453户农民,以每亩一股的形式将2100亩土地流转在一起,成立了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李杰诚家里的三亩地也占三股。

  根据合同,每亩土地的流转收入是400斤小麦,目前400斤小麦市场价约520元。

  这家自称为山西省首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7月成为农业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目前已持续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冬暖式日光温室128个,高标准拱棚228个,占地1000亩左右。另外,还建设了600平方米培训检疫交易中心,5000平方米育苗中心,1200平方米研发质检中心,300平方米冷藏库。

  其余1000亩不适合搞设施农业的大田,以玉米、小麦、杂粮种植为主,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这一千亩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合作社目前收益最可观的。

  剩余的边角地和坡地搞了200亩林果,种植苗木、梨树、核桃树。

  祁县农业局古丽刚科长说,这样,2100亩土地也能规模化经营,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经营的嬗变。壮劳力可以安享土地承包权收益,无牵挂去玻璃厂或外出打工;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就近就地给合作社打工或再承包经营,也有了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益。

  2

  工资+分成

  创新社员盈利新空间

  合作化带领农业要素进入市场化配置后,社员劳动积极性决定着合作社的收益甚至可持续性发展。西六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每个棚大概两万七八,12个棚我们俩每人就是个小20万的收入。”看见记者笑着不说话,李红林的脸红了一下,赶忙加了一句,“我必须往少里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吧。”这句话一出口,引爆了日光温室里十几个人的笑点。

  合作社社员李红林、赵盛威是一个承包组,小组是合作社最小的经营单位,合作社采用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购苗、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统一销售产品的“六统一”办法进行日常管理。每期收益后,合作社与承包者按5:5的比例分成。

  李红林和合作社根据市场趋势和日光温室土地倒茬的地情,确定当年种植黄瓜还是西红柿、西葫芦、四季豆后,由合作社垫资购买苗、肥、农药等,同时合作社根据种植品种为每个温室定编劳动力,并给付劳动力的工资,每个男劳力大约2万元收入、女劳力大约1.5万元收入。李红林自己也是劳动力,他的收入是基本工资加收益后的提成收入,如果一个温室的纯利润是6万,那么李红林和赵盛威就要每人再分1.5万元,其余3万元归合作社统一再分配。

  “人教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分组定编再承包利益捆绑分配的模式可以避免以前土地合作化导致的吃大锅饭弊病,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社员和合作社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性。”合作社社长武德杰说。

  合作社搭台、能人唱戏、社员共同受益的方式运营四年来,土地变得金贵起来,边边角角都舍不得浪费,600亩日光温室给合作社的年均利润已能达900万元,每亩纯利润和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700元;400亩拱棚利润已经达到1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980元。同时还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60个,带动450户农民增收。

  3

  入股收益

  探寻比200元更高的回报

  正是有了这样的家底,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外出打工者,2010年,每亩地除400斤小麦的流转性收入外,还能拿到100元的股份收入,2011年到2014年涨到了200元。含上国家的直补性收入每亩80.38元,400斤小麦折合市价是520元,每个有土地股份的社员每亩地纯收入可达800元。

  每亩200元的股份收入是由合作社还处在投入初期的现状决定的,农户的满意度还可以,目前没有退社的社员;倒是其他两个村民小组的农户经常找合作社,表达入社的意愿。

  如何让这200元变得更多,创造更多价值,提高社员回报率,成为摆在合作社面前的又一个课题。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靠自己的力量优化农业结构来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太难了。”武德杰说,“适度规模化经营,现代技术装备可以拿钱短期内解决。不走的技术和经营人才培育、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以前的市场行情能持续十天半个月,现在一天一个价,甚至下午和上午的价格都差别很大。”蔬菜市场行情的变幻莫测,让合作社越来越能体会到什么叫天花板、地板的双重挤压。

  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很难稳定劳动力队伍,反过来又制约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合作社陷入两难境地。经营权红利的改革性释放,对合作社来说已经是心有余力不足。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合作社将目光投向了对外开放,今年拿出了69个拱棚约100亩土地作为“梧桐树”,在确保社员收益不减的前提下,用略高于800元的每亩承包价引来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赵成刚和孙忠发。

  陕西籍瓜农孙忠发是西瓜经纪人赵成刚在陕西收购西瓜的代办员,因着西六支合作社的橄榄枝,两个人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合伙人。孙忠发的技术资源、赵成刚的市场资源在合作社土地平台上的组合,为每亩800元土地收益提供了支撑。

  “人家一亩地平均投入3.5万元,社员们在看西洋景的同时,就更新了经营理念。”武德杰说,“如果今年的探索成功,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就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了。到时候,合作社就会拿出更多的土地承包给社员和外来能人,提高合作社收益。一开始,要给人家探索高收益的时间,合作社想长大长壮,这点儿学费值得交。”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