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 发布时间:2015-03-29 06:06:3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林火灿

  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在当今世界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各国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哪些新的正能量?对于促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又将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经济日报》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促进两大经济圈融合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而中间则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部长史育龙告诉记者,总体来看,欧洲经济圈的发展起步比较早,经济也比较发达。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洲的经济发展活力明显不足。相比之下,东亚经济圈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活力和后劲更足,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可以使这两个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这将使两个经济圈的市场要素更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史育龙说,在这一进程中,两个经济圈中间的内陆腹地国家也将受益。

  商务部研究院欧亚所研究员刘华芹表示,长期以来,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经贸往来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领域。这种经贸关系虽然相对单一,但为亚洲经济圈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过,当前欧洲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货物进口需求也有所萎缩,而亚洲经济圈也不能长期停留在简单货物贸易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的推进,有望使两个经济圈在货物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产业投资、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为两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两个经济圈经贸往来深化,中间广大腹地国家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史育龙分析说,长期以来,内陆腹地不少国家受区位条件制约,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国际大市场,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依托,容易在全球化的配置中被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开放的步伐也比较迟缓。通过“一带一路”共建,腹地国家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将缩小,更有利于加速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刘华芹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腹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摆脱过去单一的经济结构,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更广阔的合作机会。

  资源要素流通更便利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一带一路’是惠及各个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既涉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更关乎区域协调与全球治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局局长程国强说。

  程国强告诉记者,在全球经济关联性和互补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各国融入更广阔市场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强。不过,不少国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约束。

  “想致富,先修路。”程国强说,强化设施联通,进一步打通阻碍各国经贸往来的交通障碍,更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流通的便利化,使各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跨境道路都存在‘卡脖子’路段;有些地方的道路虽然通了,但是通行技术等级差,通过能力有限,导致‘通而不畅’,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各个国家也都有物畅其流的诉求。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符合各国利益。”史育龙说。

  史育龙举例说,过去,重庆的货物出口到欧洲,需要经过我国东部海港出海再走水路运往欧洲,大概需要45天。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投入使用以后,一台在重庆生产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可能只要花15天就能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这意味着企业的回款周期将大大缩短。

  投资便利化进程加快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愿景与行动》提出,将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说,总的来看,中间广大腹地的不少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仍然比较差。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能源供应能力已经大幅提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既可以帮助周边国家提升能源供应能力,改善当地居民使用能源条件,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利用资源。

  史育龙认为,“一带一路”涵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多。中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走在前面,一些产业的产能在国内市场相对富余,但在广大腹地国家可能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加快推动这些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投资合作,既有利于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对象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帮助当地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

  刘华芹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对投资对象国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既要熟悉当地的投资贸易规则、标准、法律和人文风俗,也要加强风险防范,不能直接把国内经验转移到国外。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刘华芹建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国际合作模式,将自身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外资的吸引力。

  区域经济发展更协调

  《愿景与行动》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全面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产业体系分工中,经济社会也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仍然有差距,在融入全球分工方面仍然较为滞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而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也能给国内的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通过‘一带一路’的带动,我国将加速构建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中,沿海地区可以站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好比较优势,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中西部地区则将从过去的‘内陆’概念转变为开放的前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史育龙说。

  刘华芹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东部地区应该不断提升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吸引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发挥好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要根据自己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主动适应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承接好东部地区以及全球产业转移。

  刘华芹说,中西部地区能否承接住产业转移,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用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体系,将倒逼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程国强说,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提升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

  中间广大腹地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洼地”。我们国内的一般性加工产业产能已经较为富余,但相对周边国家还是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把这些相对先进的产能转移到周边国家去,有利于帮助当地加速工业化进程,帮助他们提高产品附加值。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部长 史育龙

  “一带一路”贯通两个经济圈,就像一个哑铃。共建“一带一路”,将使中间腹地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得到补齐,也将使腹地国家与两大经济圈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使各个国家寻找到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商务部研究院欧亚所研究员

  刘华芹

  加强在能源领域的互联互通和相互合作,有利于消除“能源贫困化”。目前,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供应能力较弱,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能源供应较为欠缺。通过开展能源通道建设领域的合作,可以帮助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能力上一个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 韩文科

  “一带一路”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赢共建共享项目。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局局长 程国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