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谱写民生幸福新篇章

  • 发布时间:2015-03-27 02:35:4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民政是为民之政,关乎国计民生,惠及千家万户。

  全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面落实优抚双拥安置政策、全面提高基层社区服务管理水平……2014年,广西民政部门全面深化五大改革,切实履行民政职能,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保持广西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批批资金项目,一份份救助记录、一组组温情数据,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彰显着广西民政人倾情竭力织实“民生网”的大爱情怀和谋民福祉的不懈努力。

  圆满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

  让更多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是2014年以来发生在广西各地、一幕幕充满幸福指数的场景。

  场景一:在柳城县,大埔镇木桐村木桐屯幸福院的老人姚金凤说起自己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们有了好去处,就关不上自己的话匣子:“大家聚在一起,可以有说有笑,玩点棋牌游戏,感觉生活都没有那么单调了。”姚金凤说,木桐屯里的幸福院就是老人们的另一个“家”。

  在幸福院里,不但配备了床铺、沙发等家具,还有供老人们健身娱乐的健身器材、音响设备、棋牌等。在幸福院里,老人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乐子。

  场景二:在宁明县,寨安乡立门村岽门屯村民黄绍蒙到银行取钱时,发现账上多了一笔钱。原来,是陆地边境0—3公里边民生活补助金又到账了,正好填补了他购买春耕用品的资金缺口。

  在宁明县212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像黄绍蒙这样每人每月领到130元生活补助金的边民,全县共有4个乡镇17个行政村40878人。其中,黄绍蒙一家4口人就享受到这个惠民政策。

  场景三:在合浦县,卸江村农民黄其达看着存折上保险公司打到账的1.5万元赔款,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受台风“威马逊”的影响,黄其达全家唯一的一套住宅一夜之间变成废墟,一家六口人已在户外简易帐篷里住了十多个日夜。“有了这笔保险赔偿,就可以动手重新修房子了。”黄其达说。此次台风中广西农房保险赔案就超过8.5万件,报损超过4000万元,经保险公司查勘核定责任,很多受灾农民得以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

  这一幕幕场景的背后,蕴含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温情和浓浓的民生情怀,也饱含着广西民政部门付出的辛勤汗水和艰苦努力。

  2013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调研民政工作时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举措,着力加强和改进民政工作,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更多温暖。201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坚持为民办实事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集中力量抓好重大社会事业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加惠及百姓。2014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在调研民政工作时指出,民政是政府非常重要的窗口,工作面宽泛,在社会保障中起着兜底的作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民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围绕广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2014年,广西民政部门圆满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

  ——筹措资金35亿元,为全区380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补助。实际下达低保补助资金52.35亿元,城乡低保保障人数分别达46万人和347万人。

  ——筹资4亿元,为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33万农村居民给予生活补助。实际下达边民生活补助资金5.4亿元,人均补助标准比上年增加了34元。

  ——筹资0.6亿元,新建农村幸福院1000个。实际落实资金8370万元,新建农村幸福院1395个,比自治区要求增加395个。

  ——筹资1亿元,为全区1000多万农户住房实施政策性保险。2014年3月,广西民政厅与承保公司签订了保险协议,并积极开展灾后倒损农房勘查理赔,已获理赔款1.05亿元。

  尽心尽责为民办实事,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2014年广西以更大的力度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民政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实效进一步彰显,让更多的基层民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

  为困难群众撑起希望之伞

  扶贫帮困,民政为民。

  不断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近年来已深深扎根广西,正以实际效果彰显“民政为民”的核心理念。

  南宁市上林县大丰镇低保户韦绍芬的丈夫去世几年了,留下两个孩子和一堆债务,就她一个人种地,本来就十分困难。前两年大儿子脚摔断,治疗花去8万多元,“这时我又病倒了,更是雪上加霜,真不想活了”。紧要关头,民政部门给韦绍芬办了低保,每月不仅有稳定补助,而且小孩上学免了部分费用,在其他方面还得到各种补助或减免,家庭困境得到缓解。

  如今,和韦绍芬一样,广西有300多万困难群众都享受到了社会救助带来的温暖。

  2014年,广西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从2014年10月1日起,广西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05和84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和110元。目前全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338元和168元,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260元和110元。

  过去,在遇到困难时候,群众往往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解决。2014年,广西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改变碎片式救助。救助将实现一门受理申请,让申请人知道该去哪里申请,怎么申请,可以得到什么救助,申请社会救助不再一头“雾水”。

  2014年,广西在上千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群众办理低保等业务更加方便快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为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兜底救急难,广西加强了社会救助的精细化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切实保障最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

  2014年6月,广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建成并正式启动,可为广西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准确、高效、公平认定提供帮助,可有效遏制“人情保”“关系保”“错保”“骗保”等现象。

  为规范全区城乡低保,广西成立了自治区、市、县、乡四级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落实财政编制550个,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核对工作网络。筹措1800万元建立起自治区、市、县三级信息核对平台,并与公安厅、人社厅等9部门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与12个市的房产部门、14个市的公积金部门签署了联网协议,成为全国继上海之后具有联网功能的信息核对平台。

  在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该区民政局组织人员成立审查评议工作组对湛江镇在领低保的全部农村家庭户进行为期9个月的清理调查。经核查清理,该镇共清退2013年度农村低保户1105户2131人,保留低保户422户843人,户清退率71.42%。干部群众对“阳光整治”成果拍手称赞,都说就应该这样做。镇、村干部也都说“今后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

  2014年,广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达28.99万人,集中供养对象月人均供养水平达329元,分散供养对象月人均供养水平达259元。全年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19亿元,救助群众300万人次。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整治活动,复核城乡低保对象370.75万人,因家庭收入变化退出21.3万人,因“人情保”“错保”退出3.15万人,新增低保对象12.66万人。

  “广西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将社会救助工作置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将救助政策惠及到每一位困难群众,努力让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不为灾害所急、不为大病所困、不为住房所难、不为失业所扰,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韩元利说。

  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广西社会救助水平的明显提高,为贫困家庭撑起希望之伞,更多的贫困家庭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

  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强大堡垒

  这是一个罕见的超强台风!

  2014年7月19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在广西防城港市光坡镇沿海登陆。它吹起层层巨浪,挟裹狂风暴雨,席卷一座又一座城镇、村庄。所到之处,树木折断甚至被连根拔起,部分房屋倒塌,城市断水断电……这是40多年来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

  “威马逊”的登陆,给广西沿海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城市停水停电,市政设施毁坏严重,多处路段出现内涝,灾区群众住房和农林水产、工矿企业及基础设施损失严重。

  针对强台风入境,广西民政部门扎实做好防灾救灾各项工作,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加强应急值守,及时向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紧急安排救灾款物,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遭受台风重创的防城港市,民政部门发挥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的饮用水、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灾区人心安宁,社会稳定。

  2014年,针对相继发生的低温冷冻、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广西壮族自治区减灾委以及民政厅启动救灾预警响应2次、应急响应3次,先后下拨救灾应急和恢复重建资金19354万元,通过广西慈善总会下拨救灾捐赠资金1200多万元,下拨救灾帐篷2800顶、折叠床4409张、折叠桌椅2900套、衣被和蚊帐77414件(套、床),全区妥善安置紧急转移群众54万多人次,全年汛期共救助受灾群众93万人次,第一批获自治区重建资金补助的5105农户完成了倒损房重建。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救助。

  围绕这三个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核心环节,2014年,广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救灾预警、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等机制,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补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

  “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而是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之争……”这是灾害管理专家对于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的思考,也是对于人们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的一种告诫。

  2014年11月,广西民政救灾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正式上线使用,标志着广西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纳入了信息化轨道。

  通过投入803万元资金,广西建成了民政救灾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将灾情管理、应急处置、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等纳入了数字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减灾救灾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护民济民保平安。

  2014年,广西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支持19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和2个县级库的续建;培训市、县两级救灾干部670人次,培训村级灾害信息员5000人;认真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全区各地共举办了700多场防灾减灾科普广场活动,接受群众咨询1130多万人次,举行应急演练600多场次,指导社会组织开展了减灾救灾工作;评定“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7个,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表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

  面对不测风雨,广西以完善的救灾抗灾机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个强大堡垒。

  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

  给最可爱的人最实在的保障

  凝心聚力做好优抚工作,对为人民利益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的优抚对象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是民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之一。

  革命老区百色,曾是百色起义主战场,自卫还击战作战前沿,优抚对象较多。同时,百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老少边山穷地区,优抚对象大多数居住偏远,年龄偏大,生活艰苦,自我发展能力弱。

  面对优抚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如何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优抚工作各种矛盾?

  “千难万难,重视优抚工作就不难。”以落实优待抚恤政策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百色市认真落实优抚政策,有效地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优抚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优待体系不断健全,法制化水平不断发展,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不断解决。百色连续8年没有因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大规模涉军群体性事件,百色市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百色的优抚工作是广西民政部门全力提升优抚水平的一个缩影。

  “决不让最可爱的人昔日流血今日流泪。”贯彻落实广西自治区和广西军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自治区重点烈士纪念设施维修、强化优抚政策的落实和帮扶解困力、健全优抚医院医疗巡诊制度……2014年,广西民政系统全面落实优抚双拥安置政策,用心、用爱、用情开创出优抚工作的一片新天地。

  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帮助优抚对象排忧解难。2014年,广西筹集下达抚恤补助经费14.35亿元,确保各类优抚对象的定期抚恤金和定期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为完善部分参战参试退役人员和参战民兵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广西民政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广西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家庭生活困难的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等,明确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两年调整一次、由每次每人每月增加10元调整为每次每人每月增加15元;参战民兵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每人每月100元的基础上每年调整一次,每次每人每月增加10元,逐步建立起部分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自然增长机制。

  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推动解决涉及军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为优抚对象发放慰问金1163万元。积极推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累计完成维修改造散葬烈士墓12148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536处。全区各级政府在“烈士纪念日”期间举行了烈士公祭活动,参加祭扫烈士人数达到186万人次。清明期间边境烈士陵园接待前来祭扫的各界群众8.6万多人次,实现了“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和谐广西”的目标。

  如果说为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困难是补血的话,那么,为退役士兵安排好出路无疑就是造血。2014年,广西做好退役士兵安置,接收退役士兵1.38万人,其中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656人全部得到安置。加大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士兵9667名。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接收安置军休干部74人,无军籍职工238人。全年保障部队540多批9.66万人次。

  优抚对象为国家和人民所作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广西民政部门全心全意为优抚对象服务,谱写了军民鱼水新篇章。

  养老服务改革取得新突破: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梦想照进现实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普通家庭的憧憬与梦想。

  “你好,这里是云家庭服务中心,请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梧州市万秀区云家庭服务中心话务员黄艳接到了老年人用户罗秀兰的来电。罗秀兰说,她家的水龙头坏了,希望服务中心帮找人上门维修。当天中午,维修人员就为罗秀兰把水龙头修好了。罗秀兰说:“以前家里东西坏了,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人修。加入到云家庭服务中心后,有困难只需打个电话,很快就有人上门帮解决。”

  罗秀兰是云家庭服务中心的第一批老年人用户。她早年曾经中风,现在出门也要有人陪伴。拿到“一键通”智能救助机后,遇到突发状况她只需要长按“平安键”,就可以紧急联系24小时在线客服。罗秀兰的女儿陈女士表示:“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都能查到老人实时所在的地点,我们工作的时候也安心了。”

  万秀区云家庭服务中心是由万秀区与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共同合作搭建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为辖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健康咨讯、家政服务、法律咨询、精神慰藉、生日祝福、天气预报、代购配送、家居保洁、家庭护理、养护服务等10多个项目。老人只要拨打“3812345”服务热线或按动“平安键”智能手机特定服务键,云家庭服务中心即受理并向服务供应商和志愿者派单,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对象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即可获得所需的服务。

  云家庭服务平台自2014年9月30日正式启动以来,日均呼叫次数达60多次,月上门服务约80多次,覆盖了万秀区7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广西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努力探索,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驱动是关键。为此,广西民政部门配合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广西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确定南宁市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确定南宁市西乡塘区新阳真情养老院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制定了《广西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

  全区投入资金4.54亿元新建和改造42个社会福利院、120个乡镇敬老院,1000个五保村、1395个幸福院、80个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养老床位2万多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由18.23张提高到19.75张;全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由上年45%、10%提高到55%、20%;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发放养老及健康服务业贷款57.55亿元;全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达158家;新建示范性村级老年协会838个,开通全国首条“12349老年人防走失热线”,为9万多名老年人免费发放“防走失手环”并免费提供服务……2014年,广西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亮点频现。

  为了更好地完善以城乡协作、跨地区协作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广西将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长寿品牌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一区三园”架构模式,即桂西养生养老长寿为主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园、北部湾国际滨海养生健康产业园、南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园。

  爱心托起梦想,暖风吹拂民心。

  展望未来,广西加速推进养老改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基层服务创新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周到、贴心的服务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加快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建设领域一项全新的重大课题。

  白天,带着孙子到幸福院里和老伙计们聊聊天打打牌;晚上,再邀上几个舞伴到村社区的空地上唱唱歌跳跳舞;闲暇时,还可以到农家书屋看看书读读报……城市里老人们所熟悉的这样一幅幅场景,如今正在贺州市的很多农村展现,农村里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留守老人缺少关怀、妇女缺少关心、儿童缺少关爱等问题,2013年以来,贺州市以党建统筹引领,整合部门资源,深化服务,完善机制,探索出了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让广大农民群众能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为促进贺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

  2014年,贺州市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10个。

  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

  2014年,围绕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创新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广西坚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将教育、文化、救助、养老等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之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同时,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指导社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完善“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等功能设施,开展劳动保障、社区救助、计生卫生、综治司法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能力。

  在柳州,该市着眼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以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行以“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扶持社区组织发展、推进社区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引导社区居民自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6S管理模式,推动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升级。

  “走访居民不用再带厚厚的记录本了,网格范围内的228户、628个居民的信息基本录入了手机里,需要了解哪一户的信息,打开手机即可。”柳州市柳南区银山街道广电社区网格员陈美杏如今每天的工作是拿着一台大屏幕手机到居民家走访。

  一位居民约她上门登记身份证信息,陈美杏先是拿着手机拍一张照片,再登记信息。一分钟之内,工作即告完成,省时又省力。

  “目前柳南区社区网格员全部人手一台网格手持终端。”该区民政局负责人说,社区网格手持终端的配备,不仅是柳南区社区网格化信息化建设的延伸,还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如虎添翼。网格员利用手持终端的拍照、上网、电话通讯等功能将居民的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全部录入信息化系统,业务办理实现系统数据库共享,真正实现了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社区周到、贴心的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2014年,广西基层服务创新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玉林、钦州、桂林等市深化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柳州、玉林等市开展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因势利导,自然而行。在农村社区,在城市社区,广西奏响了基层服务创新体制改革的“进行曲”。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