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曾国藩的日常开支
- 发布时间:2015-03-27 00:33: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官员奢华生活的场景,但真实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员们,工资待遇到底如何?他们又是如何支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开销的?青年学者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这本书中,以晚清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日常收支情况为例,呈现了一幅晚清京城官场的生活画卷。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几十年来,研究曾国藩成为显学。本书另辟蹊径,从日常经济生活切入,其目的是描绘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曾国藩。本书“绪言”中指出:“曾国藩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曾国藩和当时的天下书生一样,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乃毕生梦想。他出生在地主家庭,自幼发奋苦读,27岁时取中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在随后的朝考中发挥出色,列第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他虽家境殷实,而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中,耗尽了家中的钱财。
赴京任官之前,曾国藩虽取得功名,然而并无俸禄可领。湖南到北京路途遥远,需要200多两白银作为车马费,这笔钱由他本人承担。抵京之后,住房、官服、仆役等等花销也需个人埋单。因此,贫寒之家的书生即使金榜题名,时常也有因出不起昂贵的路费忍痛放弃的。
曾国藩自有其法。他主要的融资方式,就是四处“拜客”。所谓拜客,就是拜会家乡的官僚、绅士、名流、商贾、族人、亲友等等,这些人无不慷慨道贺,送以钱财。1839年1-11月,他4次拜客,共198天。其足迹遍及衡阳、青泉、耒阳、永兴、武冈、新化等十县州,行程1500公里,所拜之处1200多家。每次出门拜客,他不会空手,送以墨宝以表感激。在繁忙的拜客中,他获得了2000两白银。这些钱财,除了用于路费和抵京后的衣食住行外,还要用于家中规模庞大的宴庆、购置价格不菲的官服,以此维护官员及家族的颜面。
金榜题名后拜客及收取礼金的习俗,混合着中国传统社会中互助和致敬的意味。有的人也许会说,曾国藩以拜客的方式筹措资本,是一种赤裸裸地索取。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属于正常行为。晚年的曾国藩则进行反思:“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1840年初,曾国藩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在翰林院经过类似今天的复考之后,才正式开始为官。中低等的京官,经济待遇特别低下,以至于被称为“穷翰林”。晚清京官在住房方面,不享有补贴,只有个别高官才享有皇帝的特别恩赐。京官流动性大,时常有人升转外放,或源。1843年,朝廷给了他一个美差,到四川主持乡试。这对于他而言,是摆脱“经济危机”的绝好机会。尽管朝廷明文规定:京官到地方主持乡试不得接受各类财物、不得与地方官员密切交往。可惜“天高皇帝远”,这些规则形同虚设。在四川担任主考官期间,地方官僚、绅士、有钱的书生都百般讨好他,源源不断地赠送钱财和礼物,曾国藩也欣然笑纳。一次四川之行,其总收入为6000两白银。
返京后,这些钱大大改善了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不仅1600两白银的欠债全部还清,还给湖南家中寄600两白银补贴家用。同时,他还拿出400两白银赠送族戚。曾国藩虽毕生推崇勤俭质朴,可人的内心深处又是自我冲突的。官场这张大网中,他不能也无力做到特立独行。一方面,为了维持京官的威严和体面,他要经常举债度日;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对灰色收入无法抗拒。
造成曾国藩人性中的复杂,归根到底是封建等级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人的定力、能力、理念无论多么强大,若在扭曲的社会制度中也不堪一击。正可谓健全的社会里好人可以更好,不健全的社会里好人想好也不容易。
(本文作者为独立书评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