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改革势在必行
- 发布时间:2015-03-26 01:31:2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政府出资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其大多扮演“亦政亦企”的角色,既是国有林区的经营主体,又是国有林业的管理主体。60多年来,国有林场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还为我国林业事业和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对生态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森林资源实行禁伐限伐政策,林场富余职工大量增加,国有林场发展陷入困境,政策边缘化、职工贫困化问题十分突出。
3月17日,在国家出台了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方案后,就如何做好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停止商业性采伐和科学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等问题,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华接受了科技日报的采访,并对改革方案进行解读。
现状:体制不清找饭吃
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国家在无林少林、荒山集中连片地区兴办了国有林场。到了80年代初,逐步成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从90年代开始,就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杨超说,步步走来,巨大落差使大多数国有林场苦于“找饭吃”,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上来,成了“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
据了解,我国现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9个省(自治区)建立了138个国有林业局,专门从事木材采伐加工,并以其为主体形成了国有林区。
王月华认为,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承担了许多社会管理和办社会的职能,致使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合一而不分。
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国有林场开办场办中小学454所、教职工人数5356人。有医院(医务所、卫生站)772处,医护人员3218人。林场代管村1100个、乡镇78个,人口15万人。
王月华强调,随着天保工程的全面实施,林区将逐步停伐,解决职工转岗就业和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问题日益紧迫,推进改革势在必行。
问题:就业困难收入低
据统计,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个,职工75万人,70%以上的国有林场为县级管理,91%的林场自收入自支或差额拨款,森林管护抚育投入不足,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就业困难,职工收入低下、生活贫困化。
杨超介绍说,2012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2万元,仅相当于当地社会人均工资的58%。特别是天保工程一期一次性安置职工52万人,其中约50%的人员因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而“断保”。
而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等也是国有林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王月华说,即使在开采了近60多年后的今天,国有林区依然是全国森林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
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林区森林面积3266.67万公顷,森林蓄积35.39亿立方米。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蓄积的15.73%和23.38%。
换言之,只拥有国土面积的二十分之一的国有林区,拥有着全国森林面积的六分之一、全国森林蓄积的四分之一、全部林业在册职工的五分之二。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基本覆盖了国有林区。”王月华表示,但是由于国有林区的资源质量与数量不相匹配、民生改善与民生林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致使国有林区发展缓慢,现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软肋,掣肘其进程。
改革:因地制宜促发展
“保护好生态,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杨超认为,虽说眼前会花点钱,但长远来讲,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杨超说,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红线,须实施停伐政策,这标志着国有林场和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停伐打破了国有林场和林区原有利益链条,形成倒逼改革机制,也是本次改革的亮点之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30年前人们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期盼更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鉴于此,王月华称,国有林区改革需针对不同林区,分别制定各个林区的改革实施方案,总体上把握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重点是两个创新”。王月华介绍说,一是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社会购买。国有林管理机构通过招标等方式,雇佣经营公司完成造林、管护、抚育、木材生产等生产任务。二是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制度措施。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建立健全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
王月华强调,力争通过这次改革,使国有林区可以增加森林面积55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量4亿立方米,重点国有林区有序实现全面停伐。且富余人员妥善安置,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