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托好“民生底” 增强“获得感”

  • 发布时间:2015-03-25 05:33:1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获得感”检验着民生保障的含金量。要让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就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民生保障”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两会刚刚结束,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责任分工,围绕改善民生补短板,提出抓紧中西部铁路、重大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这既是增添发展新动能的有力举措,又是保障民生的具体行动。

  民生保障关乎民心,系乎国运,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终极目标,又是推动各领域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几年,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一一破题,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还要看到,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也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空间。比如,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催生文化产业的繁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可培育“银发经济”蓝海等。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百姓之心为心,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大潮的鲜明导向。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社会对改革的认同感,从而不断凝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必须用好。

  抓民生首先要抓就业。过去一年,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实现1322万人,平稳增长。“秘诀”就是打破桎梏市场经济发展的藩篱,落实商事登记制度、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等一系列改革,迅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仅高校毕业生就有749万人,还是要用好“创业促就业”、“改革促就业”的关键抓手,加强就业引导、培训、劳动仲裁等各个环节的服务保障,竭尽全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抓民生还要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去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跑赢”GDP,基尼系数进一步收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要看到下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对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要看到其对经济社会迈向“双中高”、打造“双引擎”的巨大助力。特别是当前,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只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才能充分释放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能量。

  “获得感”检验着民生保障的含金量。群众对医疗、住房、教育、环境等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热盼,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课题。要让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就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不断增强发展信心。

  民生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做任何事情,民生都是不变的“指南针”,必须把握好这个“指南针”,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让中国这条大船满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乘风破浪,驶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彼岸。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