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以减少排放应对气温上升

  • 发布时间:2015-03-24 05:13:3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调整能源结构,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气候安全。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气候正在悄然变化

  3月20日前后,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长深高速江苏连云港段能见度很低,行驶的车辆不得不放慢速度,成千上万单分散在各地的交易行为因为这场雾霾天气延滞。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饱受暴风雪天气的困扰,仅3月20日一天,全美4000余架次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学校、观光设施关门,商店、工厂停工。据统计,至2015年2月中旬,暴风雪造成美国10亿到20亿美元的损失。春暖花开的3月,种种气候“怪状”时刻提醒着人们,气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并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

  为什么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怪”?“这归根于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解释道。“随着气候变暖,温度越来越高,北极海冰大范围快速消融,北极的海变成了一个少冰的海洋,夏天吸收大量热量,冬天将热量释放出来。受加拿大西北部高压影响,冬天,来自北极的冷空气频繁而强烈地侵袭美国和亚洲东部,因此不光美国,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东北部,这个冬天都在不停地下雪。”

  权威报告指出,自1950年以来,科学家们观测到许多气候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尺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已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极端的高温热浪可能成为常态,暴雨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不幸的是,这种变暖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对比1998年前后的海洋温度图,太平洋海域大面积的红色变成了蓝色,太平洋由暖海温转变为冷海温。“冷海温的结果是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热量,并将这些热量储存起来。这样大气升温的趋势就变慢了。但是冷暖海温转换周期是40年,也就是说在促使全球变暖趋势线上,海洋如同一个制动器,不断地给它减速又加速。初步估计,3年之后,海洋将向暖海温转换,那时候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上暖的海洋会加剧全球变暖,夏天会更热,冬天也会变暖。”丁一汇说。

  气候红线倒逼减排

  什么导致了气候变暖?“2013年发布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可能性在95%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在人为因素中,造成气候变化的直接因子就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据统计,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才是其他因素。海洋吸收了大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导致了海洋酸化。

  温室气体排放将会造成地球进一步增暖,并导致气候系统组成部分发生变化。气候专家表示,相对于1850年至1900年,21世纪末全球表面温度变化可能超过1.5℃,甚至有可能超过2℃。

  “科学家们提出了2℃临界值(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维持在2℃以下),一旦温度增长的幅度超过了2℃,负面影响会明显地增加,人类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任何国家都必须采取措施,不能逾越2℃的气候界限。”丁一汇说,若气温升幅达到或超过4℃,不仅会导致大量濒危物种灭绝,发生影响大和范围广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以新的排放情景计算,如果全世界共同努力进行强有力的减排,温度上升可能不会超过2℃,至少在一百年之内不会超过2℃。但是如果全世界不进行强有力的减排,或者只有中等力度的减排,可能在本世纪的后期就会超过2℃。”丁一汇说。

  气候红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命题。“2℃以内的温控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影响到化石能源的消费,迫使我们必须调整能源结构,使煤炭和其他的化石能源消费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使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成本上升,这对整个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潘家华说,“工业革命三百年的时间,我们把化石能源已经消耗殆尽,今后我们必须依靠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气候安全任务繁重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气候种类多且复杂多变,气候差异大。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3℃,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十分繁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

  然而,许多人只有担忧没有行动。气候专家表示,目前而言,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还普遍薄弱,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些地方往往选择优先发展经济而忽略了气候的承载力。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降低主要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脆弱性,提高社会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等明确列为2020年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保障气候安全不能仅靠政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潘家华说。“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节能减排,例如阶梯电价让消费者意识到消耗更多就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这样能有效遏制浪费。另外,现在全国推行的碳排放交易,也是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实现减排。”

  实际上,气候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清洁能源。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18000亿吨标准煤,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高级工程师申彦波说,在我国陆地60%的区域内,光伏发电的效益很好;即便在太阳能资源最差的四川盆地,其太阳能利用条件亦好过北欧的一些国家——而北欧诸国利用太阳能的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人们还可以“向天祈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22万亿吨,可开发的云水资源每年达2800亿吨,相当于7个三峡水库。但当下利用率仅为20%左右,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我国风能资源分布范围广、蕴藏量丰富。

  对于我国而言,气候资源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在合理利用及保护气候资源的这条道路上,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