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打破“唯论文”枷锁扭转考评指挥棒

  • 发布时间:2015-03-24 01:00: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由来已久的“唯论文导向”违背科研规律,遗害多多,科研经费不断地被转变成几无价值的论文,造成科研经费“劣币化”、科研成果“泡沫化”、科研风气“功利化”,直接导致国内科研水平低下,难以实现创新突破。

  “唯论文导向”致经费空耗

  近10年来,我国论文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巨幅增长,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考评考核“唯论文为导向”的怪象。

  “300多万科研大军写论文,仅有万分之几的科研经费用来做产品。”南京工业大学经管院某教授说,科研不是围绕市场转,而是围着经费转、围着部门转,这种扭曲的体制是困扰科研创新的根源。

  多年以来,申报晋升职称与论文挂钩,让不少高校老师、科研人员不堪其扰。以论文为考核创新指标,老师们忙于论文GDP,钻于“理论创新”,没有心思真正去教学、去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一位教授说,实际科研工作中基本都是以论文为导向,绝大多数高校、科研机构,甚至企业、医院、技术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职称晋升、考核评价都是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指标,导致科研经费不断地被“转变”成论文。

  科研成果“论文化”,距离市场越来越远。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黄涛说,拿到课题经费后,写一篇论文交账已成为通病。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一位教授表示,现在高校评职称必须有论文,有的高校人员进行自娱自乐的科研,杨玉环的三围研究、三日不知肉味的“肉”是什么肉都能成为课题,这有多少价值呢,和经济发展有啥关系呢,有些所谓的科研论文,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没有人看,也就是为了评职称。

  科研论文“泡沫化”,每年生产论文数量庞大,致使一些期刊杂志成为圈钱工具,更导致代写代发论文公司兴起,不同级别、档次的论文明码标价,成为公开的秘密。只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就能得到职称晋升,而晋升后产生的巨大收益使很多人铤而走险请人代写代发论文。

  科研风气“功利化”。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性规定,有些高校老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没有精力弄,迫于无奈,只能写文章草草了事甚至找人代写。这也导致科研论文抄袭成风,短期化、功利化、庸俗化风气蔓延。

  有业内人士认为,几十亿、几百亿元“真金白银”实际沦为毫无价值的劣币,科研经费转变成一堆堆废纸,这是最大的浪费,不只是财政资金浪费,而且是社会资源浪费。

  考评标准“一刀切”待革新

  “当然不可一概否认论文评价,基础研究课题还是能够以论文指标衡量。但论文评价是个工具,不能滥用,不能成为枷锁。”黄涛说,如今高校、科研单位一刀切,为了方便管理,少扯皮,而不考虑到各行各业的特点,如外科医生,光有论文做不了手术不行,只会写论文不会种地不行,如果袁隆平只写论文,杂交水稻可能还没有出来。

  黄涛认为,简单量化评价方式正在成为学术浮夸的“催化剂”,应该克服科研评价上一年磨十剑的“重量轻质”现象,克服论文导向的“整齐划一”现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分类指导,分类考评。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发展院计划管理处处长韩建军认为,核心问题是评价体系,考评考核机制是“指挥捧”,这个不调整不改变,科研导向难以改过来。

  业内人士也建议,切实改变科研主要目的是写论文的状况,果断取消应用研究以论文数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做法,调动300万研究人员直接进入经济主战场;同时,基础研究考核评价逐步取消论文数量指标,以论文、专利质量为主要指标,压缩一批低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办一批高质量的国际学术期刊。

  基层科研人员、高校老师呼吁,不宜机械地将量化指标“一刀切”,改变“职称评定”“科技评估”等体系和标准;对职称评审、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措施的制定要有充分的自主权,让资历浅、有作为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