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毛织业升级"智造" 稳定电力成保障
- 发布时间:2015-03-23 07:4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济日报3月22日讯 (记者 张建军) 3月,淅淅沥沥的春雨时骤时歇,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毛织第一村”的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政府所在地巷头村。走在街上,空气中渗透着一股毛织的味道,但以往各家各户“咔嚓,咔嚓……”织机轰响的飞针走线声却再也听不到了。
“现在基本上都改用自动化数控织机了,过去的手摇横机、半自动横机都淘汰了,也就再也没有那种噪音了。”土生土长的大朗人叶润泉兴奋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他就在别人开的小作坊当手摇横机工人,如今,他已是一家拥有40多台全自动数控织机的东莞市依尚服饰有限公司的老板,他对于毛织产业机械化转型感受颇深。
2005年,大朗镇大力鼓励企业“机器换人”,以机械化生产推动毛织转型升级。“从那时起,不少小企业都开始购置数控自动化织机,我觉得是个好机遇,开始筹建自己的工厂。”叶润泉说,自己的加工厂一开始还是采用半自动横机,到了2010年全部采用全自动数控织机。被问及现在生产经营中最担心的问题时,叶润泉说,“最担心的就是停电,现在用电量比厂子刚起步时增加了6倍。”
走进位于大朗镇毛织产业集聚区的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这里有20多个人同时操作着1000多台机器,它是大朗最早实现“机器换人”的企业之一。“2007年前,公司有400台手摇横机,后来引进近400台数控织机。现在,我们有1300多台机器,生产效率至少提高7倍,产品附加值也提高了20%左右。”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厂长陈伟波告诉记者,公司在采用手摇机时,一台250千伏安总容量的变压器就可以支持企业的用电量。2007年数控机到位后,立马更新到3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他说,“从2007年到2010年4年间,公司的用电容量增加了近18倍。我们厂数控机一增加,用电容量就跟着升。”
“仅巷头村就有大小毛织企业3000多家。大朗不产一根羊毛,但拥有一条成熟的毛织产业链,全镇毛织产业集群毛衣年销量超过12亿件。”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春暖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毛织以手摇横机和半自动横机为多,人力成本高且传统横机编制出的花色和图案单调,渐渐适应不了毛织产业的发展及时尚需求,再加上遇到了招工难,也倒逼企业向自动化升级。2010年,大朗镇毛织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飞跃期,短短两年时间,自动数控机开始在各大毛织工厂批量出现。目前大朗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
大朗毛织产业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可以透过用电变量这一数据来观察。“这10年中,大朗毛织业机械化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用电量突飞猛进的增长。”东莞市大朗镇供电分局营业部主任叶智德介绍说,增长幅度最快的时间段在2010年、2011年两年,全镇毛织业大规模应用普通数控机。此外,近两年毛织业企业将原来的燃料锅炉改用电烫炉,用电量再次大增。据统计,10年间,大朗镇的年用电量由原来的12.2亿千瓦时增长到现在27.94亿千瓦时。
叶智德介绍,近几年,供电部门通过以大换小、新增线路等方法,解决重过载配变,为毛织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稳定可靠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