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僻壤留人难,政策暖风换新颜”
- 发布时间:2015-03-23 04:10: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你看路边那小白房是变压站,我们也有了小冰箱、电视机,电器随时都能用!”护林点通上电已有两个多月,山东泰安徂徕山林场护林员邵明哲依然抑制不住喜悦,握着记者的手,说着这些年的点滴变化。
在此之前,寂寂长夜中能为护林员们提供几尺光亮的只有蜡烛与煤油灯。电力的稀缺,让他们的生活似乎与山外世界脱了节。“那时候山里手机信号差,备上三四块电池,就撑3天。收音机是用得最勤的电器。”邵明哲说。
说完了电,54岁的老邵拉着记者走进一间旧平房。这里曾是护林员的办公室兼卧室,现在泛着霉味、堆着杂物。“我1980年参加工作,这灰泥、石块垒的房子跟我工龄差不多大。当时起居、守夜都在这儿。我们在床上悬空拉起一块帆布,好歹应付漏风漏雨、掉土落灰。”
如今,老邵的工作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观。去年11月建起的5间新平房,紧挨着旧屋一字排开,占地80多平方米,被分成工队办公室、卧室、厨房等区域。窗明几净、白檐青墙的新居,成为山中一道醒目的新景色。
更令老邵感到宽心的是,他与徂徕山林场427名工友都有了新身份——泰安市事业编制人员,享受财政全额拨款。这意味着,老邵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有了根本保障。日子也是一年一年地好,2010年老邵还买了辆小面包车,巡山护林愈发便捷。
通上电、居新屋、吃皇粮,邵明哲个人工作的点滴变化,正是当前国有林场改革的一个缩影。老邵则是较早从改革中获益的一线务林人。作为改革试点,徂徕山林场此前经历过一段持续约十年的经营低谷。
“我对象在粮所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一年工资都追不平她的年终奖。”回想当年,徂徕山林场副场长郭廷松不由心生感慨。当年国有林场需要自负盈亏之后,以育林护林为主业的林场,不得不面对自身造血能力缺失的困窘。郭廷松说,那时林场职工是“档案工资”见涨,实发工资原地不动,中层管理人员月薪不足200元,部分职工工资乃至退休金遭遇长期拖欠。
“穷山僻壤留人难”。作为山东省第二大国有林场,徂徕山林场在2003年底已有170名林场职工脱岗外出务工,留下的人则守着几亩核桃树,在林下间种花生、地瓜,惨淡维系。
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吴庆刚告诉记者,当时林场是有木“不能伐、不敢伐、不愿伐”。徂徕山山高坡陡、地力贫瘠,植被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国家更是严管生态公益林,一棵树都不让动。林场职工很多都是“林二代”,对父辈们栽护的林子难以割舍。
“我们是给国家守林的。13.5万亩的徂徕山林场,1956年成立。现在用两三年就能把林子伐净。可然后呢?”郭廷松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棵扎根于陡峭贫瘠山地的刺槐,成材至少要30年,前期栽种管护投入要100多元,伐掉变现只挣30元,亏本不说还欠下“生态债”。
林场的窘况,在2004年因市级财政输血得以纾解,在2013年成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后便大为改观。郭廷松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至2014年,林场森林覆盖率由80.2%提高至87.8%,林木蓄积量从36万立方米扩展到60.05万立方米。2012年以来,林场利用1.58亿元投资资金,全面改善林区房、电、路、水等基础设施,解决364户职工的棚户区改造,职工2014年收入较11年前上涨了21倍。
吴庆刚则表示,过去国有林场“不入城市规划、难享惠民政策”已渐行渐远,打破被边缘化的“孤岛”状态。“山绿、场活、人富”的目标,令务林人享受到更多“改革获得感”。
老邵说,自己与老伴都已年过半百,护林员也是唯一的职业。天天见面的青山,像海绵般汇聚着父子两代人的汗水辛劳、欢笑埋怨,自己眼下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力,“人在树在”。
为明确国有林场今后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3月17日公布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就在两份文件公布的当天,去冬今春雨雪偏少的泰安市,降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