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把剪刀的匠心巧思

  • 发布时间:2015-03-23 03:29:26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 李倩 通讯员 王艳

  技师徐鸿根,曾经是张小泉剪刀厂装配车间的一面旗帜。只有剪刀磨得足够好,才有“面子”请到老人家为你亲手装配。经他手的成品,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试试究竟好不好用。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品牌。行内人都知道,如果他装配的剪刀不够好,那么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装得更好。

  中国刀剪行业,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之说。徐老先生身后,是一代手工艺匠人的尊严和荣光。对经自己手的东西,自觉自发地追求极致;对高超手艺无需物质激励的由衷敬畏,经由师傅带徒弟式的耳提面命,代代相传。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东西,经过400多年的不熄炉火和十几代工匠坚守的72道传统手工锻造技艺,一起熔炼进了良钢之中,刻画出刀背上“张小泉”的字样。

  虽然,工业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锻打,曾经让匠人们引以为豪的技术被分割成一个个流程化的简单工序,年轻人一学就能上手。但徐师傅和“张小泉”代表的“工匠精神”却并未因技术进步而褪色。

  与稻盛和夫对标较量

  1990年左右,杭州的老字号刀剪企业张小泉,与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多了一层“亦师亦友亦敌”的微妙关系。

  这一年,一直遵循着古训“良钢精作”的张小泉,开始采用新工艺研制陶瓷刀。在此之前,国人对陶瓷的理解还一直停留在盘碗杯碟等餐具上。其实,氧化锆作为陶瓷刀的原料,当其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被机床磨削而不易碎,加工陶瓷的材料从以前珍稀的金刚石,变为人造金刚石等便宜的材料。这些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大规模地生产陶瓷刀成为可能。

  一把好的陶瓷刀,莫氏硬度必须在8以上,仅次于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硬度为10),锋利度是钢刀的十倍以上,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永久都不需要磨刀。

  中国的氧化锆储量丰富,使得陶瓷刀原料采购起来并不困难。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小泉”便已开始进行试制研发陶瓷刀,但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当时国人只需一把用得顺手的刀即可,对陶瓷刀这种新事物还不能引起太大的兴趣。时移世易,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张小泉公司觉得生产陶瓷刀的时候到了,于2009年又重新开始调研、制作,加入自己最擅长的开刃专利技术等,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陶瓷刀。

  国内权威机构佛山陶瓷研究所出具的一份陶瓷刀出厂检测报告显示,陶瓷纯氧化锆最高密度将近6.05克/立方厘米,日本京瓷陶瓷刀的密度在6.0,“张小泉”也在6.0左右。对比其他硬度指标和韧性指标,张小泉的陶瓷刀与京瓷产品基本没有区别。

  以京瓷售价的三分之一作为自己的产品定价之后,张小泉陶瓷刀开始铺货销售。

  “国内市场没有什么需求,大部分人更习惯用钢刀,还有一些人知道了陶瓷刀,一定要跑到日本去,像买旅游纪念品一样带几把京瓷生产的陶瓷刀回来用。”陈标是张小泉产品中心副总监,在他的记忆中,引以为傲的产品遇到“中日PK”的场面,并不是第一次。

  “1994年我在服装剪车间任车间主任,当时全球服装剪第一品牌是日本的庄三郎,也是我们一直对标的产品。”根据陈标的回忆,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小泉上下就一直在着手研究,甚至多次去日本学习论证:我们的产品从硬指标来看与国际顶尖的品牌差距并不明显,用一半的价格在国内卖,为什么产品没人要?

  舍不得用才是好产品

  陈标的办公室在位于富阳东洲的张小泉工业园里,只要稍稍打开门或是推开窗,就能听见楼下生产车间传来的机械轰鸣。在他案头,摆着一本张小泉公司董事长张国标先生最近力推的书《工匠精神》,已经反复读了两遍。

  “就以这本书为例。”陈标拿起《工匠精神》扬了扬,又放回桌上,“现在它的封面是用纸做的,如果我们把它换成更适合于做封面的其他新材料,这就是一种创新和技术突破,这种刚性提升代表着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实际上浙江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走得并不慢。”

  但看着简单装帧的一本书,还有许多细节可以发掘。他把书翻开,再翻折回去,“如果我再把印好的书每一条摺线都对得非常直,每一个折叠处至少用人手再刮上3下,让它看起来非常挺括,这样的书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是好东西。就是这样细节的差异,是我们制造上缺的很大一块东西。”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硬指标相似的中国制造,总会输给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根据陈标的观察,张小泉现在在消费者的心中是一个用起来还不错的产品,而德国的刀具品牌双立人则是一个用起来可以去显摆的产品,“最好的产品是拿在手里舍不得用,我们要把自己的东西做高一个档次,从好产品提升到舍不得用的产品,这一步不是不能走,而是走不稳。”

  陈标发现,德国人对产品研究的深入程度,已经到了巨细靡遗的程度。以制作刀具为例,同一把刀在分别切肉和切蔬菜时,使用起来的刀身角度和力道都不同,他们就用多次反复试验沉淀出了数据和理论,再把这些理论转化到产品的研发上,对看似简单的刀身和刀柄进行设计上的调整。

  再看流水线上的每一个员工,对经过自己那一道工序的质量把控、标准执行,国内企业和日、德制造企业也有差距。“可能量化来看,只是很细微的不同,但这些不同累积起来,就会形成不同的产品气质。”陈标这样总结,“最后我们也做出了好产品,但人家做出的是奢侈品。”

  做强做大还是活下去

  过完这个春节,曾经抱怨“市场不成熟,只爱买便宜货”的制造业终于发现天地换了。中高收入人群逐渐壮大,他们冲出国门抢购日用品,并反过头来抱怨:为什么中国制造做不出好东西?

  中国制造真的做不出好东西吗?

  “我们一直在坚持‘良钢精作’,并始终朝着奢侈品的方向努力。”说到这里,陈标信心满满。

  工匠精神对陈标来说,是自他1987年进入张小泉以来,就一直感受到的一股“谁比谁好”的风气。比如做装配工作的一百来号人,大家私底下会暗暗较劲谁的手艺最好,很多左右两片剪刀放一起,先用肉眼看装配起来谁跟谁比较合,最后配起来比试谁看得准;3个师傅一起带徒弟,谁的徒弟手艺最好,对师傅来说也是无尚荣光。

  在那个时代,手艺人代表的是一种绝对权威。虽然这种代代相传的手艺,已与现代化大生产并不适应,但“良钢精作”的工匠精神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随着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除了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多了新的理念和创造。

  “好在精神还在,现在厂里做的产品质量过不去,厂长也不敢随便放出去销售,因为老师傅要骂人的,我想如果不是有这种精神在,张小泉也不会是今天的张小泉,也不可能做出与京瓷媲美的陶瓷刀。”说到这里,陈标有些无奈,“但事实证明陶瓷刀的销量与普通钢刀相比,真是九牛一毛。如果厂里要靠生产陶瓷刀来养活所有人,目前看来非常困难。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先不说会影响工人情绪,单单是产生的库存问题就着实让人头疼。各种压力之下,这种做精品的路子要坚持下去很不容易,但是必须得走。”

  为什么百年前就存在的工匠精神还未将张小泉推入奢侈品行列?“我们内部也在讨论,做好刀剪这一行的,到底应该是一个多大规模的企业。如何把‘良钢精作’的祖训融入到现代化生产上,把工匠精神注入于产品中?日本的街边小店做出了寿司之神,德国的百年企业并没有做强做大,而是在努力活得长,那么做强做大和活得长到底有没有矛盾?”爆发力和耐力如何平衡,人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如何平衡,陈标说张小泉到现在还在探讨,希望政府和专业研究机构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到对的路。但是,他坚定认为,张小泉“入奢”,这是早晚的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