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推行全产业链产业带动美丽新农区
- 发布时间:2015-03-22 09:28: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
现在,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的红旗岭农场里是一幅农闲人不闲的繁忙景象,人们正全力加工“五星湖”牌大米和“水上漂”牌元宵。“通过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大米销售进江浙市场,每公斤卖到12元,元宵在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农场场长张晶华自豪地说。
红兴隆管理局拥有730万亩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居于垦区前列,2014年粮食总产84.2亿斤。但长期以原粮销售为主的产业模式让他们多次遭受市场阵痛,曾经因为粮价走低,农场和职工出现“双亏”。
困则思变。红兴隆管理局2011年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化,破解市场瓶颈。启动了“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建设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玉米种植收储销售、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8条产业链。
全产业链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竞争力。红兴隆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五九七农场引资3.1亿元,成立集稻米加工、粮食烘干仓储、铁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经营企业“弘盛”公司,建设了铁海联运线路,年粮食吞吐能力10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银行。
“这下子我们农场60多万亩粮食实现了直接进入市场、直接安全检疫、直接转运。职工可以不结账把粮食存储在公司里,等到市场满意的价格再销售,年可实现增收超过3000万元。”这位负责人说。
在水稻专业场江川农场,18万吨的水稻就地收获、就地加工销售。由于减少了运输环节,每斤市场价可提高3到5分钱,每年最少为职工增收1100万元。
农业公园开辟新功能
在红兴隆人看来,农业不仅仅只有产出一种功能。他们建设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农垦新型城镇群,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融为一体。红兴隆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将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获得了“国家农业公园”“国家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美誉。
“到红兴隆旅游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奇观称雄,移步换景。我醉在了红兴隆生态文明大气之美、多元文化流韵之美、拓荒精神红色之美里。”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前来红兴隆游玩的游客张明军流连忘返。国庆7天长假,红兴隆旅游火爆,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实现收入超亿元。
红兴隆还是北大荒版画的发源地,拥有赫哲族特有的鱼皮画制作技术、柳编、剪纸等资源,大力开发各类旅游产品和新型工业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八五二农场彰显军垦文化特色,开展了复原原始生态文化工作,向蛤蟆通水库投放了鳌花、鲟鱼、兴凯湖大白鱼等名贵鱼苗130余万尾,成为兴凯湖大白鱼的“第二故乡”。
2014年,红兴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超98亿元、40亿元、50亿元,人均纯收入28834元,均创历史新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2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