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冬窝子的“调色师”

  • 发布时间:2015-03-21 03:21:2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乔文汇

  人物小传

  薛华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工务段苏古尔线路车间主任。他与当地牧民友好相处,并尽自己所能帮助牧民解决问题,成为牧民的好朋友。他所在的车间每年都要清除道岔和路基积雪,在他的带领下,车间职工平均每年清雪130多公里,连年实现了“用汗水换质量,用责任保安全”的目标。

  轨道车向南蜿蜒穿行在新疆精伊霍铁路线上,驶过阿恰尔站,开始奋力爬向北天山深处,一路均是隧道、桥梁。终于,列车驶入一处山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苏古尔车站到了。

  一位瘦高的汉子迎上来,面容清癯,后背微驼,憨憨地笑着,他叫薛华。自2009年连接精河、伊宁和霍尔果斯的精伊霍铁路开通以来,他一直担任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工务段苏古尔线路车间主任。

  苏古尔是哈萨克族牧民的冬牧场,也就是“冬窝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的衣衫、绿色的家园……从车间成立时起,单调、寂静的山谷就开始闪耀一抹抹动人的亮色,而薛华正是这冬窝子的“调色师”。

  天山深处红旗飘

  在苏古尔线路车间的院子里,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国旗衬托下,天山更显雄伟。自车间成立至今,每逢周一,车间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全体职工整装列队,唱响国歌,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国旗、歌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薛华邀请他们来参加升旗仪式。后来,又有牧民自发参与。相约国旗下,薛华向牧民讲解安全知识,宣传党的政策,成为牧民们心目中党的“卡德尔”(干部的意思)。

  冬窝子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长大了要翻越天山,到尼勒克县上学。一些家长担心刚到入学年龄的孩子不能照顾自己,就等到孩子十几岁时才送出去。薛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用轨道车接送孩子们。

  征得上级同意,他到牧民家走访,动员家长送孩子上学。每周一,十几名孩子在苏古尔站台登上轨道车,周五从尼勒克县坐车回家。孩子们乘坐这辆特殊的“校车”,求学路上充满了欢笑声。

  以前,每年三四月份,牧民们会赶着牛羊从苏古尔出发,经过3天3夜,转到春牧场。路途艰辛,一些体弱的牲畜倒在路上,甚至还可能出现人员伤亡。

  “怎么能让路途更顺畅呢?”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薛华和同事们打开了北天山隧道旁的辅洞,并护送牧民通过。这样,仅半天时间就顺利穿过了天山,没有牲畜死伤。

  “薛主任真是我们牧民的好兄弟!”伊宁县阿吾利亚乡牧民艾米尔艾力·比拉力笑着说,“我们知道他很忙,但一定要请他到家里坐一坐。他再不来嘛,我们该肚子胀(生气)喽!”

  最美不过黄衣衫

  工务段一线职工身穿黄色工作服,“黄衣衫”成了冬窝子里最忙碌的一群人,也是最受苏古尔牧民欢迎的人。

  苏古尔线路车间负责天山深处112公里线路、5个站场、33座隧道、40座桥梁及附属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线路地处高山,多数由桥梁、隧道群组成,养护维修难度大,安全隐患点多。”奎屯工务段段长龙东升说,“精伊霍铁路开通以来,苏古尔线路车间负责的线路质量一直保持稳定,非常不易。”

  山区降雪期长,清除道岔和路基积雪是车间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在薛华的带领下,车间职工冬季冒着严寒,平均每年清雪130多公里,连年实现了“用汗水换质量,用责任保安全”的目标。

  保安全不仅是铁路职工的事,也需要周边群众参与。精伊霍铁路两侧安装了防护栅栏,冬窝子里的牧民要绕行较远的涵洞才能到达放牧草场。起初,很多牧民为了方便,就设法拆开防护栏,直接越过线路,对列车安全运行造成很大隐患。

  “牧民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如果只是简单制止,反而适得其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入户宣传。”在工作之余,薛华与少数民族同事逐家逐户到牧民家发放宣传单,有时走访一户家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很快,破坏防护网的现象消失了,有的牧民还当起了巡护队员。叶尔太·努尔哈拉提说:“我在放牧时就带着工具,随时修理损坏的设施。”

  最美不过黄衣衫。随着与牧民交往的深入,薛华成了广大牧民的好朋友。“以心换心,善良、淳朴的牧民把铁路职工当成知心人、一家人。能够实现安全行车,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薛华说。

  共建和谐绿家园

  冬窝子交通不便,吃菜成了难题。原来,车间职工要到110多公里外的精河县采购。为了解决吃菜难,在工作之余,薛华带领大家开辟了一片片菜园。他们从远处背来土,再掺上羊粪,铺在空地上,种上了茄子、辣椒、土豆等蔬菜;还搭建了蔬菜大棚,养了鸡鸭等家禽。

  在苏古尔,记者看到职工精心制作的一座简易水车,正从小河里取水浇地。在车间院子里,装点着废旧弹条、扣板、螺丝、垫板等材料制作的同心环、警示钟等。职工郜媛说:“大家都把单位当成家,这些工艺品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制成的。”虽然时值寒冬,但不难想象夏秋花草繁盛、果菜满园的景象,大山里洋溢着生机。

  解决了职工的吃菜难,薛华没有忘记牧民。没地方买菜,牧民吃肉多吃菜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薛华就手把手教他们种土豆。说起2010年首次收获的心情,牧民叶尔肯拜·阿依提克记忆犹新:“1亩地刨出了2吨圆蛋子,除了自家吃、送给其他牧民,还卖了一些,用赚到的钱给妻子玛丽娅买了礼物。”现在,叶尔肯拜·阿依提克种了3亩地,种地技术越来越高,获得了牧业以外的收入。“这得感谢都拉特·别克。”他说。

  薛华被牧民们尊称为“都拉特·别克”。在哈萨克语里,“别克”是部落首领、拥有权威的意思,“都拉特”是哈萨克族一个最大部落的名字。“我感到很荣幸,”39岁的薛华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被牧民们牢记在心。铁道线上有我的青春年华,我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跟牧民永远是一家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