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改革促经济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3-11 22:29:56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降准、降息等一系列举措。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这既是全球货币宽松大环境下顺应大势之举,更是为了推进国内金融改革以促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2月28日晚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继去年11月22日后,中国央行再度出手降息。
就在2月5日,中国实施了时隔近三年的首次全面降准,以保持货币供应稳定。
中国央行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采取了一脉相承的明晰的政策措施。海外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积极评价。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央行利用降息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非常好的举措,这表明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推进当中。
拉迪说,降低融资成本是中国央行此次降息的主要原因,“如果中国人民银行不下调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会上升”。考虑到经通胀调整之后的实际利率,他认为中国央行此次降息力度较为温和。此外,中国央行此次降息可能代表新一轮宽松周期的开始,但他预计整体力度会相对温和。
美国彭博社刊文说,今年以来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和欧元区等多个经济体都进一步放松了货币政策。中国央行三个月来第二次降息主要是为应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通缩风险上升。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内森·希茨近期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全球经济形势的演讲时,特别谈到了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刺激措施的关系。他认为,虽然结构性改革会对中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强大影响,但并不能代替短期的刺激需求的措施。结构性改革和宏观经济刺激应发挥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样可以确保在更加有利的环境中推动改革。
美国福德姆大学金融系主任颜安也对此次降息的原因和作用进行了积极评价。他指出,对内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阶段。国内居民消费和政策性投资产生的需求可能不足以保证稳定的可持续性的转换。对外而言,各大主要经济体纷纷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对外出口有一定负面影响,降息可以减轻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外需,保证向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平稳过渡。
除此以外,他指出,中国央行进一步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表明了央行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图。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并不成熟,如市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收益有着不成熟的预期、银行风险管理有待提高、金融资本市场产品有待开发健全。所以,央行希望逐步稳定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持续向市场明确这一目标。
俄罗斯高级经济学院东方文明研究教研室副教授米哈伊尔·卡尔波夫表示,中国央行此次降息是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合理之举。对于中国来说,不论是稳定经济增长,还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都需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利率环境,避免过高的融资成本对经济运行构成拖累。降息首先可以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和各类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体现。
卡尔波夫还表示,另一方面,降息并不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变。从全球来看,美国、日本、欧盟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当前,中国大力鼓励对外投资,这就要求中国能够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降息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何瑛高攀李铭吴刚韩墨)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