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了,今年的工作好找吗
- 发布时间:2015-03-09 07:32:56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年味渐渐淡去,与家人短暂相聚后的打工者开始了新一年的职场生涯。节后上班至今,我省各地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200多场就业招聘会。今年的工作好找吗?薪酬待遇如何?老板的需求是否又发生了变化?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调查。
用工稳中有降,返岗已逾九成
林总南是南京辉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每年春节后都要奔波各大招聘市场,为近20家制造企业招聘一线工人。不过,今年林总南发现,一些企业并不像往年那么迫切招工。“好几家企业都说不急招人,等等看再说。”
辉煌人力资源公司招聘业务的减少,也是节后整个招聘市场的一个缩影。
无锡市节前对当地1005家不同规模企业的一项用工调查显示,这些企业节后招聘计划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3.8%,其中制造行业需求量下降明显,制衣制鞋业需求总量和机械制造业下降20.0%。宿迁市节后进场招聘企业也较去年下降10%,提供岗位下降12.5%。盐城市节后岗位需求比去年同期下降5%左右。
记者节后三赴华东地区最大的劳务集散地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采访,发现今年进场招聘企业也比往年有所减少。“来招工的企业大多集中在流通、服务行业,如服务员、勤杂工、驾驶员等等,制造企业明显少了。”做了十多年职介生意的招聘经理刘翠玲说。
“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少,一方面与整体经济形势有关,一些企业持观望心态,不愿轻易增加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企业这两年的稳岗努力有关。”无锡市就业管理中心主任徐斌分析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招工难的尴尬,这两年,无锡不少企业在稳定员工队伍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增加休息时间,提高员工福利,节前节后包车接送员工等等,努力用心留人。
截至3月5日,多地企业职工返岗率超过九成,远高于前两年八成左右的水平。无锡市对20多家用工量较大的企业回访显示,外地民工的返岗率超过九成。苏州市选取了107家重点企业跟踪调查,截至3月3日平均返岗率超过九成。盐城、宿迁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当地重点企业的节后返岗率超过95%。
找个工作容易,高薪岗位难求
虽然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少,但劳动者目前在市场上找个工作还不难,很多求职者甚至是骑马找马。
3月4日下午4点,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即将结束一天的招聘。泗洪县魏营镇的宋立峰和妻子、侄子坐在市场休息棚下聊着天。记者上前询问:“找到工作了吗?”“50多个窗口转遍了,岗位不少,但没满意的。”45岁的宋立峰说,市场内的岗位月工资一般只有两千多元,有点低了,工资高一点的都需要技术,自己干不了。“我去年在南京一家物流公司送货,月薪2800元,今年总要找个3000元的吧?实在不行还回原单位。”宋立峰自言自语道。
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袁亮告诉记者,今年市场的工资价位并没有延续往年节后“涨两百”的势头,大部分工种价位维持在节前水平。“简单找个工作并不难,但如果没有技术,要想找到高薪岗位不容易。”
省内其他地区的工资涨幅也不明显。淮安市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翟传豹表示,从节后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举办的三场大型招聘会来看,进场企业提供的一线工人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无锡地区节后市场工资比去年有所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调查显示,当地企业预计2015年春季新招员工的平均工资将达到3386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劳动者希望提高工资待遇,但受整个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并没有年年涨薪的实力,也就造成了招工困难。
企业转型加快,看重技能素质
3月5日,美罗家纺人事经理朱新和照例到南通国际家纺城人力资源市场“上班”。节后公司招聘100人,目前还有30人的缺口。“我们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节后新招的100人都是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平缝车工,月薪在5000元左右,但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并不多。”朱新和有点无奈地说。
“感觉今年企业招工更加挑剔了,对学历、技术都有更高要求,不像往年,只要能干活,不管性别年龄,都要。”淮安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翟传豹深有感触地说。
节后的安德门市场,技术工人成了香饽饽。刘翠玲说,相较于一般工种、苦脏累工种薪资的维持原状,技术工种一枝独秀,成为节后少有的涨薪工种。“像有经验的A照驾驶员,今年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比去年涨了三四百元。车钳刨铣工等技术岗位工资也涨了一两百元,而且市场需求量很大。”
与用工需求整体下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增加。无锡市1005家企业调查显示,有400家计划在节后招聘10924位高校毕业生,同比上升33.3%。从专业看,市场营销服务类、财会审计金融类和工程技术类分别上升287.3%、61.8%和21.9%,行政人事文职类下降31.6%;从学历看,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需求同比分别增加46.3%、24.2%和10.9%,大专生需求增长明显。
专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对于员工的技能、素质要求也在提升,今后几年,技工、大学生将迎来就业新机遇。
本报记者 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