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打造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 发布时间:2015-03-06 04:31:3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面对新常态下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的更加紧迫战略需求,四川科技工作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首次突破12000亿元,增长18.3%。以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等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四大工程”、“三大行动”等“4321”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四川丰沛的科技实力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正为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日前,科技日报走进四川盘点2014年科技关键词。

   多领域、多层次深化科体改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四川科技工作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要动力,在推进实施“4321”重点工作中促转型。《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3个配套子方案首批通过省深改领导小组审定,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价奖励、重大项目组织方式等重点改革领域不断推进。

  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领域,全省首批确定了3所高校、3家院所和达州市宣汉县,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激励机制试点,重点探索破除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性阻碍和政策性束缚,为全省科研院所全面改革奠定重要基础。在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改革领域,全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大力推进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出台了《四川省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和统一的科研项目库,积极推进解决科技项目和资金分散重复支持的问题。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领域,全省扎实推进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启动实施《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方案》,推进建立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研发机制,引导企业普遍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计显示2014年由企业牵头的项目达1309项,经费占项目经费的70%以上。在军民融合发展专项改革领域,按照省政府颁布的《军民融合发展专项改革方案》,四川正大力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启动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绵阳科技城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建议方案》、《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工作方案》先后出台。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革领域,四川修订出台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合理设置了奖励类别,制定了《四川省基础研究活动评价办法(试行)》、《重大科技项目评价标准》和《四川省产业化研究开发活动评价办法(试行)》,完善了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办法。同时,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逐步形成,积极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拟定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科技报告编写规程”等6个规范;启动建设统一规范的全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按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信息安全规范建设我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培育新产业、新增长点

  面对新常态、新要求,一年来四川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方向,着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抢占产业未来制高点,支撑引领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在强化科技创新对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撑引领方面,去年全省研究制定了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科技行动计划,支持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等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组建了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了先进大功率燃气轮机组、卫星通信导航应用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全力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国内领跑、航空与燃机产业形成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页岩气产业规模发展。在支撑引领全省五大新兴先导服务业方面,去年全省围绕推进云服务、数字消费、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出台《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系统布局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省,建立了“国家科技云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和联盟。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领域,去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数达到2200家,居西部第一;全省国家级工程中心达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8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达26%。全年新遴选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总数达602个,累计实现产值4500亿元;实施产业链科技攻关182项,在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钒钛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建设领域,全省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抓高新区建设的热潮:泸州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已完成前期工作,10家国(省)级高新区示范引领创新发展作用凸显;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达到8000万元,新建11个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建成国(省)级孵化器47家、大学科技园10家。目前,国、省、市各类孵化器共新孵化培育7000多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孵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毕业企业3400家。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全省组织实施了300个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带动企业投入89亿元,目前已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146个,财政资金支持1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504.7亿;省级登记科技成果2200多项,同比增长9%以上,应用推广2167项;全省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超200亿元,同比增长28.9%。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领域,全省建立了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广“盈创动力”模式,并在绵阳科技城、乐山高新区、自贡高新区开展试点;全年促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项目1620个,科技融资额365.6亿元。在科技支撑富农惠民领域,全省紧紧围绕育种制种优势,研发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30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6%。目前,四川已被列为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国(省)富民强县、农转资金专项转化成果100多个,推广面积110多万亩,带动2500万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全年实现产值700亿元,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

  一年来,四川突出功能布局,打破行政区划,以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引领全省重点区域创新突破发展,多点多级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围绕强化顶层设计,成都、自贡、内江、资阳等地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宜宾、南充、雅安、乐山等地认真谋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绵阳、乐山、遂宁、阿坝等地立足区域发展特色,出台多项措施,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攀枝花、达州、巴中、凉山等地积极推进科技支撑特色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发展,创新科技创新工作模式。泸州、德阳、广元、广安、甘孜等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实施各类科技人才计划,支持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发展。

  在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政策等工作成效显著;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指导意见和十条支持措施落地执行。在创新驱动发展重点突破区,川南高新区、农业园区已形成群聚发展态势,广安、雅安等4个国家级和9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攀西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完成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工作,钒钛产业技术交易等4个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在创新驱动发展辐射区,甘孜、阿坝民族地区和贫困老区的科技开发继续加强,川西北高原草地沙化治理、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等项目逐步实施;由省科技厅牵头联合相关省级部门制定并印发《四川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组织选派268名科技人员到“三区”82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全省大力推进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在巴中平昌县、恩阳区重点打造了14个科技扶贫示范村,打造了3个富硒茶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5万亩连片有机蔬菜示范基地、5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对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起到了有力促进。

  “开放合作”与“人才支撑”上台阶

  一年来,四川科技开放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大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在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方面,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中国—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先后组建,全省新增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总数达41家;成功举办驻外使(领)馆科技参赞圆桌会、第三届中欧创新集群合作对接会,组织征集14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技术、人才合作需求,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相关机构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0余项。在强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支撑方面,去年全省重点培养支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60名、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30个,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6家,支持大学生苗子300人;首次组团赴北美、欧洲招才引智,支持引进了109名急需高端人才和10个顶尖团队,通过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省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格局正在形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