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庚“束手有策”的书法意境
- 发布时间:2015-03-06 00:31: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
几年前,在常熟昭明太子读书台,我第一次见到张锡庚。那天,他正在指导几个中学生写字。稍有名气的书法家,一般都不屑于把时间浪费在初学者身上。因此,说话不疾不徐犹如春风化雨、指导细致投入直达忘我之境的张锡庚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再见到张锡庚,是在中国美术馆。尽管我已经知道2009年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导致高位截肢,我也一直在打听他的身体恢复状况,但当我进到中国美术馆展厅,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他时,我还是感到非常意外和痛惜,他的双手已经没有知觉,手指头不能弯曲。看着展厅里他的大作,我想当然地以为,应该是他瘫痪前的作品。但我错了!他的夫人告诉我,展出的68幅作品,全是他高位截肢后创作的!
书法和家人学生在关键时刻,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为了鼓励他写字,夫人别出心裁,让他把笔绑在手上练习写字。开始时,连最简单的一点都写不好,自信心几近崩溃,但他深夜静思:“回头没有出路,只有往前走才有希望,残疾也能创造完美,指法不灵,可以创造新的笔法”。由于高位截肢,张锡庚生活无法自理,起床、穿衣、吃饭、坐轮椅等都要人帮忙,瘦弱的夫人根本无法独自应付,这时,他在各地的学生闻讯而来,为他轮流值班,照顾他起居写字。张锡庚说:“尽管我绑着手写字很困难,但我能够写出我没有预料到的作品,那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生活质量已经下降到零点,但我有家人学生陪伴,我的幸福指数上升到了极点。我把一切痛苦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只求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争取在书坛上真正贡献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用我全身心的付出,以我作品的纯情感染更多的人”。
张锡庚的劫后作品,打动了从北京前往常熟看望他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范迪安与他相约,在2014年的初冬,在中国美术馆免费为他举办一场个人书法展。张锡庚说,范迪安给了他“第二次艺术生命”。在范迪安的鼓励下,张锡庚的作品出现了新的超越。
2014年11月19日,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束手有策’张锡庚书法展”盛大开幕,这个展览,并非一般的书法展;在此展出的,也并非一般人所能书写的字。这一天,中国美术馆嘉宾云集、高朋满堂,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顾问林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胡抗美,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常熟市政协主席徐永达以及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等400余人亲临现场,共襄壮举。
二
总结张锡庚的书法理论、书法历程和书法作品,也许可以用“三度”予以概况:深度、广度、纯度。
历史上的常熟,人文荟萃,流派纷呈,以虞山派名世的有琴派、诗派、画派、印派以及藏书家群体,作为书学重镇,书法更是源远流长,由唐代开创中国书法狂草艺术先河、又同时开启常熟书学之风的张旭起,中有繆贞、蒋廷锡、林皋、杨沂孙、翁同龢等元明清书家,兼有《书法明辨》《钝吟书要》《论书近言》等书学著作,常熟的书学底蕴、丽山秀水养育了40多位中国书协会员,而张锡庚是一代书家的代表。
张锡庚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其行书作品一如春风化雨,细腻委婉,尽得“二王”风韵。一手精巧细腻的小行草书,获得荣誉桂冠无数,更以江左书风的代表,深深影响了一代书法家为之追逐模仿和学习。有论者以“清”、“雅”、“灵”、“秀”四字概括他的书法,命之曰“新虞山书风”。这是由他喜欢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文化语境所缔造,也由他所浸润其间的江南情调所构建,也是由他追求书法的深度所造成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锡庚就有意识地追宗“二王”一脉,不管如何世易时移,从不刻意去表现雄浑、壮美,更不以“粗头乱服”博人眼球,其最著名的小行草,每一笔、每一个结体甚至每一件作品的章法布局,无不透出娴熟的技术掌握能力和巧思,体现的是其书法的深度:在一条路上走到底,把二王风格发挥到极致,把小行草技法发挥到极致。也许真是因为心无旁骛、从一而终,不为浮云遮望眼,有意识地往纵深发展,才成就了他的小行草。
1987年,张锡庚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眼界为之开阔,心也随之静下来,开始由碑到帖、由帖到碑的系统临摹,对历代经典循环往复的悉心研习,加之不断获奖,自信心高涨,开始形成他的书学理论,这就是他以后常说的:“只有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才能充实自己,练就全面的手上功夫,从而在认识上,使自己的‘闻解’上升到见解,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南艺学艺,让张锡庚抛弃门派之见,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家要有包容万象的气度,广纳贤才、博采众长的风度,由此启发,张锡庚书法开始从深度向广度进发,由原来的一根线向一个面扩展,纵向上,追踪从甲骨文到明清乃至现当代许多优秀的经典,横向上,不放过每一件优秀作品、每一个优秀书法家,遍览勤摹古碑名帖,博采众家之长,吸收有用的艺术元素。不以偏废,只以高度的眼光、公正的立场、深刻的思想对待每一件经典作品。当然,其中还离不开自身素养的提高。书学造诣的广博造就了张锡庚书法的广博,不仅小行草风格变法,更在其拿手的行草之外,兼善隶、楷、草数体。书风随之一变,秀雅中显示奔放,平静中透着跌宕。
但一场车祸把他逼到了无法“做作”的书写状态,他再也无法运用他娴熟细腻、精巧雅致的技术了,只能极尽最大的生理机能“写拙”,他的书法创作由此发生质的飞跃,从大字到小字,从行书到楷书,从汉简到魏碑,从唐诗到宋文,题材大大拓展,书风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纯度,自然清纯,淡雅质朴。今天我们所见的张锡庚书法,不再追求用笔的精致,而是一种随着手势“自然”生发的线条形状和独有的线质,不再追求结体的险绝奇肆,而是宽博平淡的造型,章法也不再用心经营,而是信笔为之随机错落。笔触的圆融、质感的内敛、气息的醇厚、意境的深远,给人以全新的体验。这是他内心功力的外化,是他日积月累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化。张锡庚自语:“有了深度和广度之后,才能去追求艺术的纯度。纯度强调的是古典的元素,一定要有禅意,空、松、平淡,而不是很急、很紧迫的状态。字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心表达出来的。”书法,变成他生命的意象!
张锡庚说:“到现在为止,我其实还没有形成我个人的书法风貌,但是无形中已经有了我的面貌了。”
张锡庚
1957年生于江苏江阴,1987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1997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就读于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师从沈鹏。1994年-1996年曾任中国书法杂志编辑。现为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名城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第四、五、八届获奖。
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08年被评为首届兰亭42人,并获首届林散之书法奖。出版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等十余种。
2009年,因遭车祸,高位截瘫,经过4年难以想象的磨练,终于找到“束手有策”的书法创作新路,创作出大量宁静淡定、古拙典雅、焕发着新的生命意象、具有励志意义的作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