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常态 新趋势 新期待

  • 发布时间:2015-03-04 03:59:4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面对空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处于“合理的增长区间”,为中国制度改革与创新腾出空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向中高端演化;一系列改革举措点燃了大众创业的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逐步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吸引了更多外资……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蕴含了更高的含金量,这也让各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和期待。

  速度下台阶 质量上台阶

  本报记者 曹红艳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雷家骕分析指出,去年经济增速的确略有放缓,但并没有“掉挡失速”,而是蕴含着更高的含金量。

  何为“更高的含金量”?雷家骕说,去年7.4%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GDP总值。同时,就业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不减反增,主要效益指标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与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本身并不重要,关键要看经济运行的质量。”雷家骕说,“需要通过经济增长的适当减速和换挡,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造机遇和空间。在转型过程中,利用相关调控手段,平抑经济波动、防止短期过快下滑是必要的,但应坚持速度服从质量的原则。”

  长期致力于技术经济领域研究的雷家骕表示,除了“三期叠加”的大背景,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应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我国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恰当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换挡、转型”的机遇,就能更多地看到中国经济美好的未来。

  雷家骕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中提升质量,关键是把当前投资的重点放在“改造与创新”上。“在原始性创新方面,要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更具耐力的原始动力。在主要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方面,要保证我们的产业技术体系与发达国家同步转变。”他说,目前,我国在家电业等基于技术的产业,初步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但在生物工程等许多基于科学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与投资不足有很大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力争速度下台阶的同时,质量上台阶。”雷家骕希望今年两会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形成更广泛共识,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中找到发展良策。

  激发科技的巨大潜能

  本报记者 谢 慧

  “科技创新,投入为要。只有按照国家重大部署,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变革等因素拧成一股劲,才能全速发动创新驱动这个引擎。”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王震坡说。短短半年时间,该中心已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从电机、电池、电控研发到系统集成、产业化生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链式联合”模式,充分发挥了支撑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作用。

  过去的一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推出:国务院部署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迈出重大步伐,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这些举措都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从国家层面首次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出部署,激励机制也有了重大突破。”王震坡说,原有的科研体制限制了研究经费的使用范围,如今创新中心可自行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让创新者获得应有的智力回报,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创新中心围绕相关领域,开展了电动车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电动车辆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瓶颈技术,不仅形成了相关专利链和专利群,更切实降低了车辆生产成本。”王震坡说。

  今年两会,他对创新驱动战略相关政策充满期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的难题亟待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完善,要完成这些任务光靠政府投入不够,必须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一个良性循环机制。”王震坡建议,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世界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日开幕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日召开,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一些海外人士认为,今年两会将讨论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举措,不仅将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也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阿根廷“管理与适应”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蒂说,中国正致力于可持续和更加公平的增长。长期来看,中国增长趋势并未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将会得到又一次巨大释放。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伦敦出口公司主席斯蒂芬·佩里指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增长、环境保护、合理而普惠的生活水平,并采取措施扶持弱势群体,“中国的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

  法中协会主席雅克·温明登表示,中国正在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今天的改革走在一条非常好的道路上。我继续对中国改革满怀信心”。

  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阿热米罗·普罗科皮奥说,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向型向启动内需、产业升级等内部发展转移。中国拥有广阔国土和13亿多人口,转而开发其内部市场是“极其正确的选择”,它不仅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美国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道格拉斯·帕尔说,中国经济必须从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或服务拉动型转变。这个转变将是艰难的,但这将使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已经将经济发展重点从速度转移到质量,以是否能够提高社会民生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倾斜,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优化与平均分配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专事研究中国经济的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德里希克说,中国经济转型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了红利,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帮助许多国家的人提高了生活水平。下一步中国可以对全球的服务业,包括金融、IT、商业服务、娱乐业等行业作出贡献。

  简政放权吹皱市场“活水”

  本报记者 朱 磊

  2014年11月底,天津滨海新区将109枚作废的审批公章送往国家博物馆,永久封存。这109枚公章上所附带的216项行政审批权力,现在统统浓缩在了1枚公章上面。

  从“109”到“1”,凸显了当地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和毅力。滨海新区的百姓和创业投资者所办理的事项从申报到审批时间由一个月缩至短短一天。

  “这是国务院强力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年,国务院分3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完成了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的任务。其中,关系到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有70多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满传掌握的数据非常翔实。

  王满传是国务院简政放权第三方评估人,他对国务院主导的简政放权工作给出大大的“点赞”:“从数量上看超过了预期,从时间看又大大提前!尤其是去年的简政放权工作在重点领域有了新的突破,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王满传举例说,自去年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各地新增市场主体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说明这项改革对于老百姓创业、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释放的红利逐步显现。这项前所未有的改革一定会继续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成绩固然是可喜的,但更多地还是要看到问题。今后简政放权更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王满传表示,2015年要继续取消下放一批制约发展、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同时,对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进行清理规范,在解决审批难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尤其是要严格审批事项“清单管理”,非经规定程序,任何部门不得在清单之外增设和变相增设行政审批事项。“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2015年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禹 洋

  “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在改变中国的市场环境,依靠廉价资源博取利润的粗放型增长企业将被淘汰,由市场主导的消费和服务性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谈到中国市场的发展,埃森哲战略咨询大中华区总裁路易斯·辛尼加信心满满。

  路易斯3年前从欧洲来到中国工作,他发现中国市场大有可为,“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加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市场的潜力可谓‘不可限量’。”联合国《全球投资趋势报告》显示,在全球外商投资规模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逆势而上,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国。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超国民待遇”,到如今的“抓住中国消费市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兴奋点”正从加工贸易和出口代工厂向中国消费市场转移。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给了外资企业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可以安心深耕中国市场。

  在路易斯看来,如今的中国市场更加诱人。中国经济在经历改革换挡减速的同时并未“急刹车”,这给外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节能、环保,也让外企搭上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顺风车。他觉得,数字化经济在中国的崛起,给面临产能过剩的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提供了新的增长路径。由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的新型服务业态,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将成为中国商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们的客户中,零售和消费品行业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冲击,这促使他们放弃粗放型业务,借助数字技术不断推出新服务。”路易斯说,中国经济要转型,关键是如何用新的产业和新的服务逐步替代落后产能,破除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障碍。

  抓住转型升级机遇

  本报记者 温济聪

  我国经济正在向中高端演进,这为广大企业创造了潜力巨大的发展新空间。桑德环境是我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我国A股市场唯一一家主营业务为固废处理与处置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马勒思告诉记者,企业要迈向中高端,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其实,无论是对节能环保产业,还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都必须掌握中高端核心技术,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

  前些年,我国环保企业大多以投资为主导,技术创新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技术研发作用日益凸显。桑德环境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马勒思举例说,“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利用电渗透原理,自主研发了污泥脱水设备。原来污泥处理方法都是将细胞壁中的水分挤压,现在公司利用电的正负极,把细胞核中的水分挤压出来,不但可以合理有效地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也更便于运输。”

  产业升级需要逐步提升产业价值链,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成本、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竞争。马勒思认为,经济向中高端升级,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应注重新兴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正向综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水务、固废等领域相互渗透,环保企业应把握好市场机遇。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规模不断扩张,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增长动力更多来自产业升级。今年两会,我希望能听到代表委员们对产业升级的更多建议。”马勒思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