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 发布时间:2015-03-04 01:00: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我国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采访发现,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蓝天白云常态化,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抱有很大的期待和信心。但是,一些地方有关部门习惯将雾霾成因归咎于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刻意淡化污染内因。同时,虽然华北各省市区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但各自为政式的治霾模式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等问题。

  有关部门刻意淡化污染内因

  将雾霾成因归咎于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有关部门在宣传上应该着重强调污染的危害,积极唤起公民的环保意识。

  在华北平原某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一直在强调2014年优良天比2013年多了,这得益于各级有关部门合力攻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项减排措施迅速执行落实到位,所以大气治理才成效显著。但对于为何雾霾天绝对量仍然很多的疑问,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最近几年静稳天气多,所以才有雾霾。

  记者梳理京津冀地区一些有关雾霾天气成因的官方通报时发现,“气象条件不利”和“地理条件先天不足”两大因素常被提及。2014年10月,京津冀地区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就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媒体上解释,秋冬季是华北平原雾和霾频发的时段,特别是由于地面气压场弱,大气层结构稳定,造成持续的雾霾污染。

  “我觉得这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雾霾的根本原因就是污染,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只是外因。政府部门在宣传上应该着重强调污染的危害,这才能唤起更多公民的环保意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一位环保专家说。

  业内人士表示,刻意淡化污染内因可能是个别政府部门怕因治污不力被问责。当然,各级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上的努力不可否认,这令近期雾霾天气得到遏制,但大气治理工作不能因此懈怠,“人努力”和“天帮忙”不可偏废。

  地区偏见阻碍联合治霾

  记者采访发现,在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干部群众互相之间存在一定偏见,都认为对方污染严重影响了本地,如果周边地区能加大治理力度,本地雾霾就能减轻。

  2014年4月,北京市环保局发布PM2.5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本地污染占64%至72%,区域传输占28%至36%。一些北京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区域传输占的比重不小,这说明河北和天津“污染”了北京,“北京现在基本没有什么重工业,第三产业发达,工业污染物排放很少,可北京周边工厂企业排污太厉害,这些问题不解决,北京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但一些河北干部群众并不这么认为。一位省直厅局的干部告诉记者,众所周知,华北地区冬春季盛行西北风,夏秋季盛行南风、东南风,河北中南部地区在冬春季节雾霾最严重,而这时刮的是北风,说明很多污染物是从北京方向刮过来的。几位唐山市民说,北京把首钢这个最大的污染源搬到唐山,税收留在北京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却让唐山人呼吸雾霾,这不公平。

  “我觉得我们天津最冤,夹在北京和河北中间,论机动车污染我们比不上北京,论工业污染比不上河北,北京和河北如果能治好雾霾,天津空气质量也就上去了。”一位天津市民说。

  清华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在体制上还没能彻底实现,地方之间还都在讨价还价,其实大家应该做好邻居,不要以邻为壑,把污染企业往对方地域搬。应该在资源、信息、权利、义务平等的情况下讨论联合治霾。如果都以本地利益最大化去考虑问题,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清雾先清心 治污先治官

  “广大的干部群众必须达成共识,治理雾霾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只会促进经济发展。治霾不力才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

  北京市某区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会议一直开,通知一直下,有时也会打乱正常的工作日程,一些本来能上的项目由于监管太严不敢批了,长此以往会影响经济发展。

  按照中央要求,河北将在2017年前大力压减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等产能。河北省政府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河北省的钢铁落后产能已基本被淘汰,接下来要淘汰的过剩产能并非落后产能,阻力很大,这些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国家不出台扶持政策,会对全省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厂说,有一种认识误区是将环保和经济发展对立,搞环保害怕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害怕伤筋动骨。实际上,即使不谈环保,只谈经济,钢铁、水泥这种过剩产能也运行不下去了。环保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环保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必须先有环保指标,再规划生产。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感受到压力,这是为过去的决策失误买单,必须要承受这种阵痛。

  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清雾先清心、治污先治官,一方面领导干部自身要提高环保素养,摒弃环保与经济发展不可兼得的偏见;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改进考核机制,继续降低GDP考核的权重,加大生态考核权重,引导干部群众转变旧观念。

  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华北雾霾问题已成为关系数亿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华北雾霾治理上升至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加大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的力度。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华北雾霾问题突出,而各个省市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式的治霾模式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虽然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但是落实效果有限,更多的是停留在某个重大事件上,比如APEC。因此,中央应下决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治霾问题,从国家层面出台中长期规划,引领各个省市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从体制机制上深化区域联防联控。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强说,“APEC蓝”实践证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该固化为长效机制,并且应完善体制机制以解决“落实难”的问题。

  太原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称,要深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各省市区之间应改变平时相对松散的联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模式,整体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治理。

  相关人士建议,深化联防联控,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几点:充分发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建立区域联合执法合作和情况通报机制,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共同协调处理跨区域污染问题;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评估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的评估考核;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集中国家和区域各省市在舆论宣传、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方面资源优势,构建区域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建立会商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污染控制经验的交流,加强监测数据共享,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开发应用系统。

  此外,相关人士还建议,要加强区域雾霾规律性科学研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识别污染源、列出污染清单、摸清污染家底、做好追因溯源,是治霾的关键和前提。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称,当前各地开展的监测研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监测点布局不合理以及水平能力有限导致数据失实等问题,因此,应把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区域大气污染研究机构等措施作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的重要内容。

  基层环保干部及有关专家认为,为准确把握区域PM2.5污染来源并跟踪不同气象条件产生的不同结果,应建立区域内重点污染源的排放清单,并组织科研力量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规律和雾霾形成机理,跟踪评估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并进行优化。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记者朱峰、邓中豪、倪元锦、刘懿德、叶健采写)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