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环保部向未批先建动刀 以法治利剑冲破雾霾利益藩篱

  • 发布时间:2015-03-03 07:13: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年春来到,又到两会时。今年两会与往年在细节上有一个不同,环保话题在这两天冲破降息和不动产登记等热门财经新闻话题的“围追堵截”,在两会到来之际成为最热门话题。巧合的是,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也在这两天上任。

  3月2日,距离环保法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两个月,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北京与记者见面。他用“铁腕治污”来形容即将展开的2015年环保部的工作,重拳推进新环保法落地,对违法企业进行严肃查处和对地方政府启动问责外,还会对“未批先建”的项目进行治理,同时还将对“红顶中介”进行清理。

  动 作 新环保法“亮剑” 首先指向“未批先建”

  “2015年将成为环保法落实的关键年。”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表示。他透露,一方面,下一步环保部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保核查, 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对违法企业,地方政府和部门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并且对于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违规违法单位及法人代表人名单和处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示。另一方面,要继续对环境标准加码,下一步环保部将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发布配套文件并且会针对实际情况,及时提出新的指导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环保部重拳出击,铁腕治污的一个部分。潘岳在会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下一步环保监管也会对“未批先建”的项目进行治理,另一方面,也会对环保“红顶中介”进行清理,整改小组已经开始行动,地方以各种名义、各种形式和环保行政部门还保持着关系的中介公司全部进行“脱钩”。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未批先建”项目都是环保监管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产能往往存在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中,而这些高耗能的企业也是当地环境污染的重点大户,往往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包括电解铝、钢铁这样的高耗能产业,未批先建的项目比例可能要达到甚至超过一半。

  1月4日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光明村三窿,联合执法人员将一张印着“广州市白云区环境保护局”封条郑重地贴在充满油污的一家无牌无证非矿物工厂5台炼油炉炉膛处……对这家曾经被多次挂牌督办却屡次卷土重来的“困难户”动刀,广州揭开了实施新环保法向污染宣战的第一幕。据不完全统计,新法生效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实施按日计罚案共15件,个案最高罚款数额为190万元,罚款数额达723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共136件;实施限产、停产案共122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07起。

  不仅如此,公检法积极介入新环保法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18个省设立了382个环保法庭、合议庭或巡回法庭。新环保法生效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已对部分环境违法案件责任人实施拘留。如河北省唐山市公安机关1月以来已侦办涉及环境污染刑事案件58起,刑事拘留42人。

  此外,环境公益诉讼也从之前的“零受理”有了新的进展,各地法院最近还相继受理和审判了一批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针对6家化工企业违法排污污染公共水域案,成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江苏省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要求6家企业承担1.6亿元环境修复费。

   探 因 雾锁迷城背后的利益博弈

  滚滚黑烟背后,实际上就是无法撼动的利益格局。

  持续两年的雾霾阻击战正是这样。数据显示,10年间,中国汽车总量增加了一个亿,北京仅2010年就增加了80万辆,其背后的环保意义是,目前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了全部的1/3以上,是PM2.5的主要载体。

  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品质量升级却一直难以向前推进。 “这主要是因为油品不达标。为了阻止成本攀升,中国石油企业采用拖延、磨蹭战术,希望能从国家获得更多的补贴。车升级,油滞后,使排放标准推动的汽车技术升级效果打折。”有汽车界人士抱怨道,尽管国家已经强制要求提升质量,但即便是在北京,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而山东等地方炼厂的低品质油品数量更是巨大。

  但在油企看来,尾气治理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却是汽车。据透露,国内已全面执行国四汽油标准,但达到国四及以上标准的汽车还不够多,国内大货车环保更是出现大面积造假。

  在油企车企互相推诿指责的同时,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博弈也在升温。“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体能源。”这一说法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报告中数次出现,认为治理雾霾的重点是煤炭的清洁利用。但新能源界人士则认为国家应该将更多的财力、资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

  与上述产业间的博弈相比,各级政府部门的利益藩篱以及体制上的阻碍更大。环保部督查组赴京津冀等地督查发现,目前“顶风排污”现象仍然存在。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说,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饭产业”开刀,但大量被压被砍的都是“苍蝇”级的小企业、小作坊,真正的排污大户关停并转遥遥无期。

  “环保局执法太弱,除专项行动,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动真格的,怕影响地方GDP。”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反映。

  “正是这些千丝万缕的利益链,让一些地方治理环境污染时投鼠忌器。”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的这句话无疑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出 路 治污关键要冲破利益藩篱

  “治理污染,实际上最关键就是冲破利益藩篱,这其中包括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和执法部门等。”一位环保权威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我们主要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治污,就是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限时、停业或者关闭,可是企业也有对付办法,这个排污口关了,还有通往地下的另一个隐蔽的排污口。一旦有检查组来就停产装装样子,风声过了再接着干。这俨然已经成为高污染企业的生存法则。”上述人士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执法不严的问题。“数据监测失真,烟囱里冒着黑烟,你说当地政府真的不知道?实际上很多时候政府为了经济考虑,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一些环保监管部门也因为利益驱动,反而成了环境违法企业保护伞。”一位地方政府环保官员坦言,甚至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收了好处,已经成了当地污染企业的“代言人”,帮助其造假逃避检查。

  “无法根除这些盘踞在背后的利益,政策的效果就不会显现出来,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把环境治理好。”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会动一部分利益团体的蛋糕,但是环保监管一定会更加铁腕实施下去。”潘岳对记者说。他表示,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罚款,通过严格执法,促使企业不敢偷排、漏排以及超标排放,并保持持续稳定的达标排放,才是解决违法成本过低的根本。在他看来,2015年环保监管局面将会发生巨大改变。(杨烨 王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