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扬州大学: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重引擎”

  • 发布时间:2015-03-02 01:30:4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一项由扬州大学化工专业学生王明明和杨文盼研发出的“废弃胶粉绿色复合化制备磁性及吸波弹性体材料的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与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初步达成成果转化意向。该项成果在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在扬州大学,像这样的创新实践还有很多。2013年,该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连续第三次捧得“优胜杯”。这些成绩的获得,是扬州大学多年来深化实践育人,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最新注脚。

  完善培养机制,催生创新氛围

  “是学校的创新机制,让我实现了大学的科创梦想。”农学院大三学生陈盛杰最近开心不已,他的科研作品“T-DNA标签法克隆参与控制水稻叶色的OsGUN4基因”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受到多家科研单位的关注。

  大一下学期,他申报的课题获得校级科创基金立项资助,通过“研本1+1”引领计划,他与研究生杨晴晴建立结对关系,并得以进入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该校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到创新实践中来,并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佳绩。学校2项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校还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据了解,扬州大学所有学生大一期间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和学习能力申请转专业,学校分层次、分类别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室全员全天候开放,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从2009年起,学校将就业创业课程列为通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2个学分。

  2013年,学校获批成立的“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直接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师生共享,协同创新,培育了一个个科研成果。生技学院本科生陶成武三年多来一直泡在实验室,他的作品“基于李斯特杆菌载体的结核病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其保护性免疫应答”也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

  据了解,扬州大学着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可通过“开放实验教学网络预约系统”“实验教学开放管理系统”“自主创新性学习系统”“实验虚拟仿真系统”等开放性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现有学生社团800多个,其中创新实践性社团占3/4。该校还先后举办了8届校级挑战杯竞赛,共有1800多件作品参与交流展示,成果不仅仅限于文、理、工、农、商等传统学科,服装设计、创意创业甚至是厨艺改进等创新类作品也走上了前台。

  “好机制营造好氛围。”校党委书记夏锦文说,“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不是塔尖的工程,而是贯穿于教学、育人的全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创新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构建多个平台,累积创新沃土

  2013年3月,扬州大学首个公益创业团队“创艺家”正式成立,团队通过制作(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制作)、包装和销售橡皮章,募集资金,为留守儿童搭建手工教室。产品推出市场即受到热捧,仅去年国庆小长假就销售橡皮章近300个,累计筹集资金近6000元。在去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该项目勇夺金奖。

  从“潮革汇”到“创艺家”,扬州大学创新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去年10月底,该校“大学生创业苗圃”顺利建成,这是继大学科技园、东关街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广陵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之后重点打造的又一个大学生创业实践与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苗圃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27个创业项目正式入驻,其中4个项目为正式注册公司。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杰出校友程立力就是学校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他创立的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与动科学院共建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扬州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每年拨款50万元成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并结合国家、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协同构建“三级项目联动机制”。10年来,该校共有3500多个项目获得校内基金资助,有352项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省级资助,178项获得国家级资助,累计资助金额近千万元,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位居江苏省同类高校之首。此外,学校还与海信集团、扬州市青年创业交流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宜兴、张家港、如东、金坛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实践基地253个。

  扬州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30%,突出实践育人,学校全力搭建的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两大平台正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累积“沃土”。

  创新三类课堂,演练实战本领

  如果说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孕育创新思想的“沃土”,那么校内外的三类新课堂则是大学生创新思想施展拳脚的演练场和实战地。“我们要将学生‘请’进实验室,要把他们推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锤炼自我、提升能力。”校长焦新安特别强调。

  玻璃加工、稻草造纸、陶艺制作、葡萄酒酿造、自行车拆装、水泵的安装……这是扬大开设的第一类新课堂——“通识教育”的清单。超强的趣味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加上所修学分可换算成课程学分的“优惠”,每年都吸引大批学生报名“疯抢”。选课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识实验(践)项目很有趣,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协同配合、思维创新、临场应变等行为能力。

  近年来,扬大着力打通“第二课堂”(校内实习实践课堂)与“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课堂),把知识、素质、能力教育纳入总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较早地从“校园人”成长为“社会人”。

  该校实验农牧场每年为10多个农科专业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服务;学生网络电视台作为全省唯一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20家网络文化工作室;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该校还试行本科生毕业论文双导师制,鼓励毕业生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写在轰鸣的车间里。这些“专业化”“菜单式”和“项目制”的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助推了三大课堂的耦合联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四溅”,创新实践“遍地开花”。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