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有一种对家的思念叫坚守

  • 发布时间:2015-02-24 05:59: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正月初三,西南印度洋深处的“大洋一号”迎来难得的好海况。中国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的科考任务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东4时区时间凌晨5点30分,作业组就开始在“大洋一号”后甲板上忙碌开来,8点,“进取者”深海底中深孔岩心钻机再度入水、潜向深海。

  这已经是中国大洋34航次第三次中深钻作业了,新年里穿插进行的综合地球物理测线作业同样也没耽误。“羊年大吉啊,今天很顺利,已经下到海底地层下10米,第4根钻杆了,一定能找到硫化物。”下午,深拖实验室里,科考调查队员们围观在操作台前,激动地观察着“进取者”在近2000米深海底的每一个动作。

  对于腊月二十九刚刚驶达作业区的“大洋一号”来说,春节,不是阖家团圆,不是热闹相聚,而是全新科考任务的开始。

  作业进行时

  24小时昼夜不休

  24小时作业,4个作业组轮班——“大洋一号”昼夜不休的工作模式一直进行着。

  钻机第2次移位后,为了找到合适的钻探点,从正月初三17点15分开始,中国大洋34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和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苏新的眼睛始终没离开监测显示屏。碎石、玄武岩角砾、沉积物……“进取者”拍摄的海底图像持续发回,大家期待的画面却始终没有出现。

  “向北移动10米。”“驾驶台收到,已经向北移动10米。”“向东南移动20米。”“驾驶台收到,已经向东南移动20米。”发生在深拖实验室首席专业助理与驾驶台之间的类似对话,已经持续了近5个小时,指挥操作的首席专业助理也从第2组的李峰换成了第3组的吕士辉。

  三副陈文涛在一片漆黑的驾驶台里连续操作着,“底下情况怎么样?找到了吗?这可比一次走二三百米难控制得多。”

  “看,蛋白石结壳。”苏新说。“对,就是这里,钻机坐底。”陶春辉回应。“终于找到了!太好了!”正月初三22点,深拖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正月初四凌晨2点10分,西南印度洋一片黑寂,只有灿烂的星空和“大洋一号”后甲板上的探照灯在闪烁。站在离大海直线距离不到40厘米的后甲板最外沿,首席装备助理、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深海技术室主任孙元宏高举右手,指挥吊车操作“进取者”缓缓出海。

  由于负责这次中深钻作业的总体协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建平连续工作超过20小时,只在中午时合了半个小时眼。“调查队员歇了,船不能歇,还得给船设计出地球物理测线的走线,报给驾驶台。”正月初四凌晨3点,周建平仍在深拖实验室的仪器前忙碌。

  第三次中深钻作业的过程,只是“大洋一号”日常工作的缩影。有忙碌的艰辛,有作业成功的喜悦,有科学发现的激动……

  在西南印度洋

  最想对家人说声抱歉

  正月初三,是船上冷藏员杨焕亮55岁生日。老杨张罗了一桌饭与轮机部的同事一起庆贺。“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小餐厅里,杨焕亮幽默地致欢迎词。“老杨,羊年大吉,身体健康!”大家起哄喝酒向老杨祝贺。船员给自己过生日,是“大洋一号”的老传统了。为了这天,老杨可没少费心,在毛里求斯靠港时,他还特意去买了鱼。

  老杨的儿子在海警船上当二副,近几年都在南海执行任务,用他的话来说,“我们一家人一起过年,一起给我过生日,以前难,以后越来越难了。”

  老杨温暖而又有所缺憾的生日,只是“大洋一号”船上汇聚的各种情感暗流极小的一部分。船上72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来自长沙矿山研究院的侯井宝,1月14日刚结婚,连蜜月还没来得及过就上船了,“我出来,她肯定哭了,第一个春节就没有办法跟她一起过。但没事,她也喜欢大海,肯定会为我骄傲。”

  身材精干的侯井宝晕船厉害。大家看他晕船,都很照顾他,不让他干重活。这让他很内疚,“真希望早点度过晕船期,能早点干活。”

  这几天,机工龚彦刚在为奶粉的事情发愁,他计划着第三航段结束靠港时在毛里求斯采购。“孩子的预产期就在4月中旬,我要多买点奶粉带回去。”一直执行航次任务的龚彦刚将无法见到孩子的出生,“大洋一号”预计6月22日回到青岛港,那时,他的孩子该有两个月大了。

  从2007年第一次上“大洋一号”工作,首席助理、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工程师李锋已是第5次在船上过年。“今年很不错了,2010年22航次年三十傍晚5点,海底地震仪OBS系统还在工作,连年夜饭都差点没赶上。”李锋一脸平静地说,“春节期间,这里海况较好、适宜开展科考,在船上过年是不可避免的。”

  朴实的李锋觉得在外过年对自己影响不大,唯一放不下的是家人,“我会成为他们的一种牵挂,家里少一个人,就少了一份了过年的温暖。”

  “不是我在船上过年,就是我的同事在船上过年,总要有人在这里过春节。”2015年春节是首席装备助理崔运璐在“大洋一号”过的第4个春节,去年确定科考人员大名单时,女儿崔泽宁就知道爸爸要在外过春节,特意给爸爸提前制作了春节贺卡,让爸爸带上。

  “特别感谢妻子,经常给女儿讲我的故事,讲我在海上的工作,看照片、看视频,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女儿,但妻子帮我树立了高大的爸爸形象。”谈及妻儿,崔运璐一脸的温暖。

  近20年来,机工励永兴只在家过了两次年。老励还有2年就退休了,他心情很复杂,既盼着与家人踏踏实实团聚在一起过日子,又觉得退休后离开大洋、无事可做会很失落。

  老励从1978年当兵起就在海上工作,下了这条船就上那条船,这辈子就这么过来了。“2013年,从‘大洋一号’下来,又上了海监15船,去钓鱼岛宣示主权。我们3条船,距离钓鱼岛很近,心情很激动。”回忆起往事,老励很感慨,“1987年11月到1988年12月,在南极长城站待了整整一年,那时候通讯靠写信,冬天每两个月把信寄出去一次,两个月后才能接到回信。”

  “就是我妻子太辛苦了,我常年在外,家里老人全靠她照顾。女儿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我从来没有接送过,女儿的老师和同学从来没有见过她爸爸。”老励觉得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儿。

  说声抱歉,“大洋一号”上72个人心情是相同的。因为职责所在,只能说声抱歉,这声抱歉里,有对家人的牵挂,有对新春的祝福。此刻,有一种对家的思念叫做坚守,坚守在西南印度洋这片深蓝色的海,坚守在祖国大洋科考的第一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