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揭秘为核而拼的“神秘人”

  • 发布时间:2015-02-19 03:4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北京北五环外的中关村软件园26号楼有点“神秘”。因为它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项目的工程实施主体——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一个“核”字,让这栋楼里的人们成了外界眼里的“神秘人”。春节前夕,《经济日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外国“元老”纷纷“点赞”

  在中核能源的一间员工休息室,记者与刚开完会的中核能源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景攀聊,先打听打听这个工程的究竟。

  原来,高温气冷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它不仅能高效发电、应用领域广,而且十分安全。在山东荣成石岛湾工程建设现场,世界首座球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电站已从地下18米“长”成地上20米高的“大个子”,将在2017年并网发电。

  “刚过去的2014年,这一重大专项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这个本硕博都就读于清华大学核专业的“三清人”一聊技术,难掩兴奋。

  这一年,高温气冷堆有了一枚强大“心脏”——主氦风机。它由原理类似于磁悬浮列车一样的电磁悬浮轴承、高性能叶片等构成,能提供足量的氦气来冷却发热堆芯,让反应堆时刻保持“冷静”头脑。工程样机已顺利完成500小时热态满功率连续运行试验。

  这一年,高温气冷堆有了强健的“神经系统”——数字化控制保护系统。它能对核电站实行可靠的监测和控制,完成了包括7项环境应力试验、13项电磁兼容试验以及抗震试验在内的全部样机鉴定试验。

  这一年,高温气冷堆有了保障运行所需的“食物来源”——球形燃料生产线。一条在内蒙古建造的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的生产线已经全部完成设备安装。这些网球大小的“食物”由自主研发的先进工艺生成,在提供强劲能量的同时不会出现堆芯融化等问题。

  “不只这些。”陈景继续介绍说,他们还自主开发了高温气冷堆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了反应堆设计的数字化。同时,开发了“模块化”的建造方式,避免了工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复杂管道,而是在场外就装成类似于“积木”的模块,然后再放进电站,这种方法至少可以节约两个月工期。

  去年10月底,第七届国际高温气冷堆技术峰会在山东荣成举行。来自美国、德国等地区的“元老级”人物纷纷对石岛湾电站“点赞”。“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有专家说,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面。”陈景自豪地说。

  工程派“联姻”学院派

  高温气冷堆项目由一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团队完成:清华大学核研院是技术源头,中核能源是工程实施主体,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公司负责投资运营。在这个链条中,中核能源起到了承上启下,将实验室的技术进行产业化、商用化放大的重要作用,是直观体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体。

  陈景带着记者来到设计部,只见科研人员们正在电脑和图纸前忙碌。设计部经理谷秀萍招呼了几位资深设计师和记者开了一个“圆桌会”,让这群“神秘人”畅谈自己的创新感悟。

  “这是一个协作攻关的项目,刚开始各个单位之间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高校是学院派,站得高,追求技术的前瞻与完美;我们是工程派,注重工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所以双方在一些技术问题上会产生分歧,甚至互相不理解。但因为大家的心都冲着一个目标,所以很快就度过了磨合期,实现了互相融合和良性互动。”设计部副经理高旭说。

  “现在已经没有了学院派和工程派之分,只有学院派中的工程派和工程派中的学院派。”设计部副经理孙运轮补充道,重大专项最大的难点就是它不全是根据某项标准去实施,而是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标准。“即便是实验室的技术成功了,我们还要进行放大化、标准化,实现可复制。不是简单地追求一次成功,而是面向长远谋划。在这方面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位系统里的青年岗位能手感触颇深。

  “一般工程有三大控制:质量、成本、进度,而我们这个项目还要再加上两个:安全和技术创新。”设计部建筑结构室主任钱宽说。

  “我们这里很多人一干都是10多年,这个工程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供参考,都得靠长期冷板凳上的探索,靠一种坚持。”谷秀萍说。

  小细节中的大理想

  记者和科研人员聊天时,留意到了很多小细节。

  钱宽说:“设计高峰期时,我们有时是‘9+1’模式,就是每天晚上9点以后下班,周六或周日还需要继续上班。”

  造价工程师余瑞霞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图纸做预算。有一次,有位同事眼睛充血,去医院看了下就马上返回岗位。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人不能按照进度完成任务,其他人的活也要被耽搁。”

  在设计部,谷秀萍、高旭、李晓红等都是优雅的女同志,可一旦投入工作,都变成了“女汉子”。

  高旭在坚持自己的科研观点时,哪怕对面坐的是领导,她也敢拍桌子指出不对。

  李晓红虽身材瘦弱,可到工程现场,三四米高的钢架很快就爬上去了。一线工人对这位主任工程师是又怕又敬,怕的是她在工作上的严格和一丝不苟,敬的是这位美丽的女专家能席地而坐和工人们商量工作。

  “我从高温气冷堆开始挖坑起就全程参与建造。土建是工艺设计的下游专业,我们既要满足特殊的工艺要求,还要确保结构安全性,这个过程有很多挑战。”李晓红说。但当她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世界首创的实物时,那种满足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李晓红拥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两张王牌资质。他们一帮同学聚会时聊起收入,不少人都比她挣得多。同学笑问:你这是图啥?李晓红半调侃半认真地来了句:我是有理想的人。(经济日报记者 董碧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